驼峰场上,老兵新兵接力守安全
发布时间:2025-09-02 14:25:4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的广州局集团公司江村车站,是京广、广深、广茂三大铁路干线交汇的华南地区最大的编组站,日均解编车辆超万辆,是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及华南地区铁路货物运输畅通的关键节点。而站内的驼峰,则是整个编组站高效运转的“心脏”与“引擎”。在这里,列车依靠重力溜放进行解体和编组,作业节奏快、技术难度高、安全压力大,堪称“在钢轨上走钢丝”。
在驼峰作业楼里,退役军人曹梓常与陈俊聪这对特殊搭档,将军人退伍不褪色的使命感和铁路严谨认真的作风融为一体,以“传帮带”的接力方式,在驼峰场上筑起坚实安全屏障。
8月27日,是曹梓常最后一个当班的日子,他早早地来到作业楼内,打扫起了卫生,多年军旅生涯让他养成了干净整洁的习惯。“虽说俊聪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可真要离开奋战多年的岗位,还有点舍不得。”
作为下行驼峰场公认的“定海神针”,曹梓常本可在今年6月功成身退。然而,面对初到驼峰作业楼、同为退役军人的陈俊聪,这位深知江村站驼峰场作业强度大、容错率低的老兵,内心涌起沉甸甸的责任,为确保关键岗位的顺利过渡,他毅然申请延迟退休至今年8月底。
“驼峰溜放无小事。”这是曹梓常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车列从峰上溜下来到平稳停入股道的这段时间内,什么都可能发生,一定要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在驼峰场摸爬滚打半生的曹梓常感慨。对于应对复杂计划的高效溜放,到本地设备特性的精准掌握,再到应急处置的诀窍,曹梓常如数家珍,如同一本百科全书。而新兵陈俊聪也不负期望,虚心好学,他的手边永远有一本笔记本,将前辈的教导悉数记下、牢记于心。“对于一些我不懂的问题,曹师傅总能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帮我讲明白。”
时针指向上午十点,曹梓常和陈俊聪这对搭档,还有两勾就即将顺利完成第2张调车计划的溜放作业。突然,控制台闪烁着红光,驼峰作业楼外,前一勾溜放的车辆在进入股道之前突然停住,与此同时,后面的车辆正在溜放的途中。两车相撞千钧一发之际,曹梓常大吼一声“快扳道岔到19道!”陈俊聪闻令而动,在几秒钟内完成了关键操作,成功将溜放车辆引入安全股道,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事故。
维修部门检查的间隙,陈俊聪仿佛还心有余悸。“打起精神来,你做的很好。”曹梓常笑着说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们的工作,就是专注于每一勾的溜放,也许没有掌声与鲜花,但最重要的是不愧于心。”
机车不停,作业不止。驼峰场的高强度作业,是与时间的赛跑,更是对技能和心理的考验。两人搭档的这段时间里,已累计成功处置6起类似应急事件,多次获得车站安全重奖。源自军旅生涯的过硬心理素质和协同作战能力让他们一次次在分秒必争中化险为夷。
检查结束,驼峰信号机亮起闪烁的白灯,早已在峰下准备好的机车闻令而动,钢铁巨龙被缓缓推上驼峰,车列溜下去时,控制速度的缓行器与列车轮对发生摩擦,发出尖锐的声响。“以前总觉得着噪声刺耳,现在倒是觉得像在跟我告别。”曹梓常有些动容。
时间一点点逝去,天色日渐西沉,当最后一声锐鸣结束,已接近晚上7点,他们手里完成的计划已是厚厚一沓。暑运期间,白班驼峰平均过峰26列,车列在驼峰解体后,又会被重新编组成列车开往全国各地。
回顾这段“拜师求学”的经历,陈俊聪说道,“曹师傅教会我的,可不只是怎么干活,更是怎么把‘安全’和‘责任’深深刻进骨子里。”从曾经的“橄榄绿”到如今的“铁路蓝”,陈俊聪将接过曹梓常手中的接力棒,以他为榜样,坚定不移继续奋战在一线。(作者:刘一颖、甄浩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