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问题”为擎“项目制”为矢 锻造电子信息领域卓越工程师

发布时间:2025-09-03 09:27:5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作为湖南省属高校中唯一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湖南师范大学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产业需求,聚焦“卡脖子、卡嗓子、卡脑子”关键技术领域的攻坚难题,优化整合工程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力量,以“真问题”驱动,以“项目制”牵引,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探索理工结合、本研贯通的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历经11年求索,聚力培养了一批有使命担当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为深化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服务智造强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湖湘经验”。

锚定真问题,扭住卓越工程师培养“牛鼻子”

构筑真问题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新理念。秉承真实问题驱动、真实场景实践、真实成果输出的“三真”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拆解省重大科技攻关、国自科基金、省部级课题和企业委托攻关等真问题,借助企业真实场景平台,在产业一线解决真问题,将家国情怀与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在攀登科学新高峰、推动科技新发展中研究真问题,产出真成果,以专利、产品、技术等真实成果输出为评价标准,不拘一格培养具备战略引领力、专业技术力、工程实践力、创新变革力、职业胜任力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创新真问题深度融入科学研究新机制。结合学科科研优势,围绕国家支柱产业凝练“卡脖子”问题、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寻找共性技术问题、围绕未来产业定位前沿科技问题,将真实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和教学案例,构建了“战略任务牵引拓宽学术视野,一流导师团队培养创新方法,前沿项目攻关积累实战经验,重大产教平台提供实践支撑”的真问题科研育人矩阵,推进院士专家进课堂、重大工程进课堂、科研项目进课堂、行业问题进课堂,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促进产业发展需求和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

铺设真问题深度融入社会服务新路径。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从传统“自由生长”向“主动服务行业”转变,从传统“高校培养、企业使用”向“产教融合、共同培养”转变,开展“大院大所”深度合作,与头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建强现代产业学院,紧扣“智库、平台、孵化器”的发展定位,打造核心成果库、政策库、专家库,发布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软科学研究成果,探索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校地企合作新模式,形成以产业研究、科创服务并举发展的新路径。

夯实项目制,精耕卓越工程师培养“试验田”

坚持需求牵引,构建人才培养新生态。贯通“真问题、真过程、真成果”,构建“需求牵引—知识传授—价值共创”的融合发展新范式,以“一专多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一流学科”优势特色专业为依托,以“一企一策”专业培养方案为核心,以“一线实践”工学交替培养为模式,通过“四个一行动”打破了以往单院系、单学科、单导师零散化培养的组织模式,实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制培养”全覆盖。依托多元交叉的国家级研发平台、科创中心、实训平台等优势资源,依托校企双方建立双导师责任制,建设涵盖国家杰青、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人才在内的“双导师库”,畅通校企双导师的双向流动机制和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联合培养生态。

坚持赛创并举,构建产学研用新模式。围绕电子信息重大需求和关键共性问题,坚持“学科竞赛—产业命题”双轨驱动,构建产学研用融合型竞赛生态,形成“学科竞赛打基础、双创竞赛强能力、国际竞赛拓视野”三级竞赛培育机制,推动竞赛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和创业项目,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良性循环。组织校企组建联合攻关小组,实现双向“揭榜挂帅”,协同打通“基础创新—原型验证—工程开发—技术转化”全创新链,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卓越工程师培养同频共振。推动在新型存储芯片等“卡脖子”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开启电子信息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新篇章。

坚持分类评价,构建科学评价新体系。建立目标导向、问题驱动、成效为王的评价体系,打破“唯论文”的评价标准,坚持分类、分事、分人评价。以解决产业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突出重大项目、产品设计、标准、软件、专利等工程实践创新成果,将科研创新项目、竞赛获奖以及项目攻关形成的专利成果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形成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工程专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类别专家组组成的跨学科、跨院系“三级”学位审议机制,对毕业标准进行分类评价和质量把关,激励学生在“真刀真枪”的实践历练中提升发现真问题、解决大难题、定义新命题的能力。

发挥辐射力,激活卓越工程师培养“硬核力”

契合产业脉动,打造教育数字化转型区。立足学校电子信息特色优势,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打造智慧教育平台,提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模糊认知诊断、资源智能推荐算法研究,动态构建知识能力图谱,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通过人工智能与优势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以数字化教学平台为载体,打造多模态立体化数字资源库,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仿真实践场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沉浸式交互,创新实施“云参观-智指导-泛在交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全力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有效提升工程人才适应智能产业环境的能力。

融入区域发展,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桃子湖未来研究院为纽带,积极对接省内高端装备和关键基础件制造业产业集群,形成创新项目为载体,产业集群出题、政府助题、研究院接题、师生解题的产教融合模式,营造“人才共育、技术共研、价值共享”的区域创新生态。获批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创新平台,牵头承担科技部、国家基金委等部委的重大重点项目,联合景嘉微等行业龙头成立湖南省半导体产业联盟,与有关单位共同制定全省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标准,打造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区、新质生产力策源地、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区,实现了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增强校际融通,打造国际人才培养高地。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探索创新人才国际合作培养新模式,启动实施世界顶尖大学战略合作计划,与国外高水平工程院校开展“3+2”专业硕士学位联培。借鉴吸收国际电子信息科技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积极开展研究生海外实践项目,与多家企业共建研究生海外社会实践基地,支持研究生赴世界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短期访学、合作研究、项目攻关,参与服务等多项国际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及运营,在实践中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紧跟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立足新征程,湖南师范大学将把培养卓越工程师作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聚力打造新时代电子信息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新高地、高新技术新源头、成果孵化新引擎,为加速催生新质生产力、推动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湖南师范大学“智能计算与感知”湖南省现代产业学院院长:姚春梅;湖南师范大学“智能计算与感知”湖南省现代产业学院秘书:李依麦;湖南师范大学“智能计算与感知”湖南省现代产业学院执行院长:张连明)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真问题’的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科产教’融合培养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JGZD027)和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现代产业学院——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01000480)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