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医药大学服务实践团下基层:弘扬红旗渠精神,筑牢群众急救“安全险”

发布时间:2025-09-03 14:43: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2025年8月27日,“红渠励青春,医救护新程”社会实践团队于林州市开元社区顺利完成首日活动。本次活动以“红旗渠精神宣讲+医学急救科普”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基层服务,整体执行顺利,群众参与积极,初步达成预期目标。

开幕环节由团队负责人简要介绍项目背景、三日行程安排及活动意义。随后开展红旗渠精神主题宣讲,依托图文展板、历史影像与实物模型,系统呈现红旗渠修建历程及其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

下午活动聚焦急救知识普及。团队结合医学专业背景,针对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梗阻急救(海姆立克法)、外伤止血与包扎等常见场景开展讲解,注重内容实用性与语言通俗化,并关联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伤害情形,增强代入感。

首日活动组织有序、内容充实,实现了红色文化传播与健康知识普及的初步结合,也为后续赴鹤壁浚县、新乡市的系列活动积累了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团队将在总结本日运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宣讲与培训流程,提升互动性和实效性。

2025年8月28日,团队一行13人赴浚县花地村,依托文化广场开展红旗渠精神宣讲与农村急救科普。活动由村委协调场地,用时约6小时,现场村民及中小学生陆续参与,秩序良好。

队员首先进行了主题宣讲,以“红旗渠精神与浚县奋斗故事”为题,结合本村水利整修、农田共建实例,阐述自力更生、团结协作的现实意义。接着队员们针对农忙常见的中暑、农药误吸、切割伤等情形进行了急救教学,讲解简易识别与处置流程,现场示范海姆立克法、前臂绷带螺旋反折包扎及成人心肺复苏。大家进行了实操演练,利用模拟人与急救包,组织村民分组练习,队员逐人手把手指导,纠正按压位置与包扎松紧度。

村民普遍表示,第一次系统学习心肺复苏步骤,对农药中毒“催吐—送医”流程印象尤深;多名返乡青年主动协助维持秩序,并咨询操作细节。村委对我们的这次活动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

2025年8月29日,伴随着新乡站的最后一个程序在傍晚的微风里结束,红旗渠精神宣讲与急救科普也随之完成从“我们带来”到“这里留下”的转换。

上午的回顾影像把林州、浚县的画面叠映在人民公园的屏幕上,当“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字样再次亮起,它们已不再只是口号,而是与新乡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的实绩并置成一条延续的时间轴,提示着精神血脉从未中断。随后的互动游戏把知识与趣味压缩进三十分钟,笑声与掌声说明:当红色文化与急救技能被嵌入日常场景,传播便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一场共同完成的拼图。

下午的演练把课堂搬到模拟火场。烟雾腾起、警报拉响,观众自动形成疏散、呼救、施救的链条。当演练结束,场地中央的假人被扶起,器材被收起,留在地面上的却是清晰的脚印与手印,像一条新的“渠”,把知识与勇气悄悄引向下一次需要它的角落。

闭幕式简短,却足够让三天行程收束成一句无声的誓言:精神可以跨越年代,唯一需要跨越的是“与我无关”的心态。大巴驶离新乡时,横幅、展板、模拟人都在后退,唯有这句誓言随车同行——把红旗渠的水流变成急救时的一次按压,把修渠人的铁锤变成医学生的双手,让“守护生命”成为对“改造山河”最贴切的回应。

(作者:孔维嘉、孙敏轩、吴佳、张博闻/来源:河南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