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附一院微生态治疗中心揭牌,打造华南微生态医学创新发展新标杆
发布时间:2025-09-03 14:43: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8月31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暨大一院”)微生态治疗中心在广州正式揭牌,同步启动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这标志着华南微生态医学从学科布局迈向“临床实践+协同研究”的新阶段。
广东省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国营现场致辞
微生态治疗中心揭牌仪式暨多中心临床研究启动仪式
作为华南首批聚焦“菌群诊疗”临床应用的医院级平台,微生态治疗中心获得多方支持与协同。中心将以“临床导向、开放协同、人才为本”为发展理念,重点布局肠道菌群移植(FMT)与肿瘤微生态等前沿方向,打通“医—研—产”一体化创新链条,推动基础成果在真实世界场景中落地。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郑小飞表示,引入微生态医学,是面向医学前沿和临床难题的战略选择。一方面,微生态学科正在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制高点,与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高度契合;另一方面,临床上大量疑难问题,如反复性艰难梭菌感染、顽固性腹泻、代谢紊乱等,迫切需要新路径;同时,微生态能牵引学科交叉融合,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引擎。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现场致辞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铁钢指出,中心建设将纳入“健康广州”战略布局,通过完善学科平台、规范技术路径、加强区域协作,推动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微生态诊疗集群,提升市民获得感与就医体验。
规范与创新并重,推动临床转化与政策优化
广东省医学会微生态医学分会主委、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卢洪洲介绍,分会将以项目合作和多中心研究为抓手,加快HIV、肿瘤等疾病的微生态干预临床转化,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诊疗方案。他同时呼吁,在干细胞与微生态交叉领域,要坚持“规范—研究—推广”的路径,在具备资质的公立三甲医院先行先试,建立合规、透明的收费与流程,为政策完善提供实践样本。
随后举办的广东省医学会微生态医学分会“多学科应用融合”学术论坛上,国内外顶尖专家围绕领域前沿成果展开分享:卢洪洲带来临床研究与数据转化实践经验,为科研落地提供可借鉴范式。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卢洪洲现场分享
在产业与政策层面,卢洪洲强调,微生态与干细胞等新兴技术需要在规范前提下稳步推进。海南、成都、广州南沙等地的试点为制度完善提供了经验,但还需进一步明确适应证、质量标准与收费机制,既守住安全底线,也保障技术可持续发展。他建议广东在公立医院率先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实践,以真实世界证据反哺政策优化。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微生态治疗中心授牌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微生态治疗中心将以多中心临床研究为核心抓手,联合省内外医疗机构协同发力,着力破解“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的转化瓶颈,以长远布局推动中心向国内领先的微生态诊疗创新高地迈进。这一布局不仅为华南微生态医学发展树立实践标杆,更将为“健康湾区”建设贡献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的“广东方案”,持续推动微生态技术延伸至消化系统疾病、肿瘤、感染性疾病等更多诊疗领域,让学科发展成果切实惠及广大患者。
狮子湖微生态研究院发起人郑颖透露,广东已建成华南大型肠道菌群库,FMT等技术在部分疾病中积累了真实世界证据,正在推动行业标准化与质量可控。
以患者为中心,提供“新希望、更精准、一站式”服务
郑小飞院长进一步解读了引入微生态医学的初衷。他表示,医院既要“看见未来”,也要“解决当下”。微生态治疗不仅是前沿方向,更是响应患者需求的具体举措。对于传统疗法疗效欠佳的病种,菌群移植等技术为临床提供了真正的“备选答案”;与此同时,微生态研究天然具有交叉属性,能够让消化、肿瘤、感染、内分泌、精神心理、营养等多学科在同一平台协同创新。
谈及广大市民能获得的直接福利,郑小飞院长称,首先是“新希望”。针对难治性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以及部分代谢性与神经精神性疾病,微生态干预为“无路可走”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可能。其次是“更精准”。通过对人体微生态的评估与分型,大众将得到更个性化的疾病风险预测与营养干预建议,实现从“被动就医”向“主动健康”的转变。再者是“一站式”。中心将打通从检测评估、个体化干预到长期随访管理的闭环,让患者少跑腿、少折返。
在具体技术路径上,中心将以MDT多学科协作为核心组织方式,整合消化内科、肿瘤科、感染科、心理科、营养科与中医科等资源,围绕患者问题联合制定方案,既重视短期疗效,也强调长期管理。患者可通过专病门诊实现精准转诊与快速就医,提升诊疗效率与体验感。
围绕临床应用版图,郑小飞院长介绍,FMT等技术已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显示出确切作用,并在儿童孤独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伴随的消化道症状等方面展现潜力;在代谢性疾病领域,对肥胖、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的干预也显示出可观效果,部分个体在规范管理下实现减少乃至摆脱长期用药。对于肿瘤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善有望增强免疫治疗应答并缓解化疗毒副作用,为“提效降毒”提供新杠杆。
面向未来,中心提出“三年目标”:形成一批在全国可复制的菌群诊疗技术规范与临床路径;建立多病种、多人群的真实世界数据库与样本库;打造跨机构、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共同体,带动湾区微生态医疗高地建设。郑小飞院长表示,中心将以临床需求为牵引,以标准与安全为准绳,以转化与推广为导向,努力为“健康湾区”提供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的“广东方案”。
据悉,微生态治疗中心亦将面向公众开展健康宣教,普及科学理念与安全常识,避免“神化”与“污名化”两种极端。在专家看来,微生态治疗不是“包治百病”,但有望成为若干慢病与疑难病管理的重要补充;只要在规范框架下稳步前行,临床价值与社会价值都将持续显现。
“我们期待微生态治疗中心尽快成长为我院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张‘金字招牌’。”郑小飞院长说,“把最前沿的技术转化为可及、可负担、可持续的服务,是这项事业的初心与方向。我们有信心在规范与创新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让更多患者切实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