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理学子深入屏山龙华古镇:调研茶产业转型 解码乡村振兴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04 09:28:3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茶香筑梦,童心绘古”志愿服务队奔赴宜宾市屏山县龙华古镇,开展了为期十天的社会实践活动。2025年8月15日,这支由多专业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深入龙华古镇茶园与现代化工厂,对当地支柱性茶产业开展深度调研,旨在利用学科优势为乡村发展提供青年智慧,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

龙华古镇地处川南丘陵地带,气候湿润多雨,富硒土壤广布,自古便是茶叶生长的天然沃土。实践团队清晨出发,沿着蜿蜒的公路抵达了屏山县标准化茶叶加工厂。茶厂负责人热情接待了实践队,并陪同参观交流。

在负责人的带领与细致讲解下,实践队依次参观了“摊青”“杀青”“揉捻”“烘干”“提香”“分级”“筛选”“包装”8道标准工序,见证了从鲜叶到成茶的现代化蜕变。队员们全程用镜头记录下每一道精湛工艺,为后续制作品牌宣传视频积累了大量珍贵的一手影像资料。负责人介绍,龙华镇的茶产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绿色转型——从早年依赖造纸产业逐步转向可持续的茶业经济。近3年,全镇成功整合了39家本土茶叶小作坊与小企业,建成了8个像这样的标准化加工厂,实现了从传统手工、粗放经营向规模化、自动化、精细化管理的巨大跨越。

在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被工厂中央临时存放的一袋袋茶叶所吸引。负责人热情地介绍,这是该厂为订单生产的栀子花茶,目前正处于储存环节。他随即解开其中一个包裹严实的袋子,向大家详细讲解了栀子花茶的制作工艺:需将采摘后的新鲜栀子花与已完成初制的茶坯按比例拼合,通过窨制使茶叶充分吸收花香,再经起花、烘干等步骤方能制成。随着袋口打开,一阵融合了栀子花清新与茶叶醇厚的香气扑面而来,令人印象深刻。负责人补充道,所用栀子花均采购自周边农户,既保证了原料新鲜度,也带动了当地多元种植发展。他还提到,因气候条件差异,今年栀子花产量较去年有所上升,导致鲜花收购价格从去年的每斤80元降至60元,反映出农产品价格随自然因素波动的现实情况。

深度访谈揭示产业脉络,富硒茶香沁人心脾

在访谈中,负责人向实践团队揭示了更详实的产业图景:龙华古镇约90%的农户以种茶为生,茶厂所需的鲜叶全部从这些农户手中收购。一年可采春、夏、秋三季茶,其中以春茶品质最佳、产量最高。为应对人力成本上涨,普遍采用机械采茶,极大提升了效率。据悉,该茶厂年产量可达五百吨以上,年产值超过三千万元,产品主要通过中间商和当地商铺销往全国。

访谈间隙,负责人热情地沏上两杯热茶请队员们品尝。其中,“伍盘银尖”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其鲜爽回甘的滋味尤为突出。负责人特别强调,这款茶的优异品质源于龙华古镇得天独厚的富硒土壤优势,使得茶叶中天然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硒元素,是名副其实的健康佳饮。另一款“福顶贡茶”同样茶香清幽,滋味醇厚。团队成员在品鉴后对龙华富硒茶的卓越品质纷纷赞叹不已。

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人才与融合成未来关键

当问及工厂的人员结构时,负责人也透露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工厂员工几乎都是四五十岁的中老年人。“当地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如何吸引年轻人返乡,投身于这片充满希望的绿色产业,是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一席话让队员们意识到,龙华茶产业的转型之路,每一步都扎实而不易。从“靠山吃山”到“育山富民”,从单纯卖原料到创建品牌、升级加工,每一步都切实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镇上正积极推进茶旅融合,探索延伸产业链价值。

践行青年担当,让古老茶香飘得更远

参观与访谈结束后,实践队并未停止工作。他们依据收集到的大量一手资料,正精心撰写一份《关于龙华古镇茶产业振兴的调研报告》,旨在系统梳理发展成果、分析现存问题(如人才结构失衡),并为未来的品牌打造与茶旅融合发展提出具体建议。

此次调研不仅是一堂生动的“乡村振兴”实践课,更是一次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队员们用镜头记录现代化工艺,用笔尖描绘产业蓝图,正用实际行动将这里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助推发展的青春能量。他们计划制作的宣传视频与撰写的调研报告,将为龙华古镇的茶产业品牌传播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持,助力这份古老的富硒茶香飘得更远。

成都理工大学的学子们正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专业知识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深刻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作者:陈琳、郑萌萌、李嘉欣、段嫚娇、罗智诚、李希冉、黄沣、李心妤、卓欣然、江雪寒、徐诗琴、徐艺菡、唐新怡、黄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