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发布时间:2025-09-04 09:28:3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分层教学法强调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核心,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能更主动、更积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确保对每个学生负责,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长。基于此,探讨分层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层教学法的内涵
分层教学法是针对班级里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上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教师通过调整教学形式,把认知水平相近的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让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层次。对于不同小组的学生,教师会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最终实现每个小组各自的教学目标。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为他们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目标,再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的提出,正是因为班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同时也符合素质教育和体育课程改革的需求,还能体现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
相比传统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更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当前高校改革中,素质教育是重要的教育方向,而素质教育特别注重因材施教。在高校体育教学里,分层教学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区别对待,有效满足所有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实际需求。相比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具有多样、开放、启发的特点,更能体现体育教学的优势。它能让体育课堂更有生机与活力,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其次,助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是基于班级大多数学生的体育水平,以实现全班学生整体发展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目标,并切实落实这些目标,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最后,激发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要让高校体育教学发挥实效,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采用分层教学时,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制定对应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还会在学习过程中给予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这能让每个学生都清晰认识自己的学习水平,更有方向地开展体育学习,进而有效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规划自身体育水平的提升。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运用分层教学法需遵循三项核心原则。其一,需契合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体育教学有序开展的根本依据,故实施分层教学时,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同时结合当前体育教育发展趋势与学生实际学习状况设计教学。在课程标准框架内,教师应深入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依据其实际水平分配教学任务,并可根据情况动态调整计划,保障学生学习能力有效提升。其二,需以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性为基础。教学内容的吸引力直接关系学生学习积极性,富有趣味性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知识,对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可行计划,能充分发挥分层教学优势,助力整体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其三,需立足实际情况。在高校体育课中运用分层教学法,应凸显其灵活性与针对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与学习;需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既定教学计划,同时主动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探寻根源并予以解决,确保分层教学法在高校体育课堂中切实发挥作用,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提供有效支撑。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进分层教学法,需围绕“学生实际”与“教学成效”构建完整策略体系,其中学生分层是基础、教学目标分层是引导、教学内容分层是落实,三者相互衔接、协同发力,才能充分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一)学生分层:以综合评估为依据,实现科学精准划分
教师需从多方面开展综合评估,确保分层结果的科学性与精准性。首先,需全面掌握学生的基础条件。教师可通过统一的体能测试,了解学生的心肺功能、力量、耐力、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指标,这是分层的重要硬件依据;还需结合学生已掌握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情况。其次,需运用多元手段完善评估过程。除体能测试外,教师可设计简易的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学习期望、个性特点等信息,比如学生更倾向于球类运动还是田径项目、希望通过体育课提升技能还是改善体质等,这些信息能帮助教师在分层时兼顾“能力匹配”与“兴趣契合”,提升学生的参与意愿。待完成各项评估后,教师需整合身体素质、技能水平、体育观念、兴趣爱好、课堂表现等多方面信息,形成对每位学生的综合性评价,再据此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基础薄弱层,体能与技能均有待提升、运动意愿一般;中等发展层,体能或技能某一方面较好、具备一定学习主动性;优势提升层,体能与技能基础扎实、运动兴趣浓厚且愿意挑战难度等。最后,需保持分层的动态性与灵活性。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水平与学习态度会随教学推进发生变化,若分层结果固定不变,易导致部分学生因“标签效应”陷入学习困境。因此,教师需定期重新评估学生情况,根据其学习进展、能力提升幅度调整分层,允许学生在不同层次间流动,确保分层始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
(二)教学目标分层:以学生层次为导向,避免目标失衡
教学目标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教学的整体方向。在分层教学中,若沿用统一的教学目标,易出现“目标过高”或“目标过低”的失衡问题,因此需基于学生分层结果,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跳一跳够得着”的范围内获得成长。
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念、塑造良好的体育素质、提升坚韧的意志品质,而非单纯追求技能达标或体能提升。因此无论针对哪个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设计都需围绕这一核心,再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细化差异。针对上文提到的基础薄弱层学生,目标可侧重“基础认知与习惯培养”,比如掌握某一运动项目的基本动作规范、养成规律运动的意识、提升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信心;针对中等发展层学生,目标可设定为“技能夯实与能力提升”,比如熟练运用基础动作、在简单的运动场景中灵活应用技能、逐步提升体能水平;针对优势提升层学生,目标则可指向“潜力挖掘与综合突破”,如探索运动技能的进阶技巧、在对抗性或竞技性场景中展现能力、培养团队协作与战术思维等。目标设定需兼顾“可行性”与“挑战性”:对于基础薄弱层学生,可将大目标拆解为若干小目标,让学生在逐步完成的过程中积累成就感。例如,不要求其直接达到某一运动的达标标准,而是先实现“能规范完成动作”“连续练习5分钟不中断”等小目标,再逐步向更高标准推进。对于优势提升层学生,目标设定则需“高起点、有突破”,在满足大纲基础要求的前提下,增加目标的难度与广度,如引导其尝试创新动作、参与校内小型竞赛、学习运动损伤预防等拓展知识,避免因目标过于简单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三)教学内容分层:以能力匹配为核心,提升教学实效
教学内容分层需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与身体素质为基本依据。针对基础薄弱层学生,内容设计突出“基础性与易懂性”,以某一运动项目为基础,避免过早引入复杂的技巧或理论。例如,在球类教学中先讲解握拍、站位等基本姿势,而非直接教授战术配合;在田径教学中先练习起跑、摆臂等基础动作,而非追求速度或耐力达标。内容难度需循序渐进,避免一次性呈现过多知识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理解与消化,确保学生能扎实掌握。
针对中等发展层学生,教学内容需侧重“实用性与连贯性”,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增加内容的应用场景。比如在掌握基础动作后,可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组练习或小型对抗,让学生在实践中熟悉动作的应用方式;在体能训练中,结合学生已有的体能基础,设计进阶强度的训练内容,如在跑步训练中加入间歇跑、变速跑等元素,逐步提升体能水平。
针对优势提升层学生,教学内容需强调“挑战性与综合性”,突破基础内容的局限,引导学生向更高水平发展。比如在技能教学中,引入进阶技巧或创新动作,如球类运动中的战术配合、田径运动中的技术优化等;在实践环节中,组织竞技性活动或项目创编,如让学生分组设计小型比赛规则、编排运动展示节目等,培养其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等。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加入体育专业相关的拓展内容,如运动生理学基础、科学训练方法、赛事组织与裁判规则等,满足学生的深层学习需求,为其后续参与体育活动或发展兴趣特长奠定基础。
总之,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用分层教学法,更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能够助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持续创新和优化分层教学法的使用方式,通过科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制定出符合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体育教学计划,推动分层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切实发挥作用,最终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预期目标。
(李伟,渭南市临渭区渭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