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上的“安全卫士”:用坚守诠释责任
发布时间:2025-09-08 09:52:0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在海拔3100多米的祁连山巅,陈永红攀援在零下39摄氏度的寒夜里,悬在6米多高空抢修供电设备,仅用19分钟就恢复供电;在高海拔地区,马万里手持检查锤,30年如一日地叩击隧道的每一寸肌理,练就“看敲听诊”的绝技,被亲切地称为“雪域天路”的桥隧医生;孔祥配,23年安全驾驶407万公里,运送旅客700多万人次,7次担当新建高铁线路首发任务,将济郑高铁联络线每处坡道与曲线刻进心里,把安全责任刻进每一公里铁道。万里铁道线上,无数像他们一样的铁路人,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把安全责任刻进每一公里铁道,让钢铁大动脉始终平稳运行。他们以“不怕苦、不怕难”的劲头,把“安全”二字刻进心里,用一个人的艰辛,换来了千万人的安心。
他们的美,是藏在风雪中的坚守。原来铁路上不是所有工作岗位都身处繁华都市,他们有的常年与高寒缺氧为伴,有的守护在深山河谷的桥隧之间。陈永红扎根海拔3100多米的祁连山山丹马场,守护兰新高铁设备安全12年。这里环境恶劣,空气含氧量低,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9摄氏度,一年中冰雪期长达9个月。但他无惧严寒缺氧,亲手检查无数设备,确保高铁安全运行。在面对突发设备故障时,他更是冲锋在前,悬在6米多高空抢修,仅用19分钟就恢复供电,保障了列车的正常通行。马万里,他用双脚丈量每一座桥梁,每一个涵洞,在风霜雪雨中练就“看敲听诊”的绝技。陈永红29年坚守兰新高铁,曾在零下39℃的寒夜里争分夺秒抢修接触网——那19分钟的快速响应,靠的是平时勤学苦练,更是无数个日夜的执着付出。他们咽得下辛苦、扛得起责任,用一个人的艰辛,换来了千万人的安心。
展望未来,随着“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密成型,高原铁路、重载铁路、智能高铁将向更极端环境延伸。当复兴号驶向更高、更远、更智能的明天,正是这些铁轨上的“安全卫士”,用今天的坚守为明天的飞驰奠定最坚实的基础。(熊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