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区:“智慧化+数字化”河湖管护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9-08 10:26: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丹山碧水,剑合双溪。作为闽江干流“零公里”起点,延平区以智慧河道建设为契机,探索智慧化监管的河湖管护新模式,构建“企业化运作、专业化管护、智慧化监测”新体系,通过“一图览水、一屏管水、一体治水”,提高巡河、管河、护河工作成效,守好闽江“一江清水”。2024年延平区河湖长制工作荣获全省正向激励,2025年在全省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会议上做经验交流,延平区创新河湖管护工作机制入选省委改革办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典型案例。
一图览水,空天地一体治理河湖盲区
为推动河湖管护从“人防”向“技防”的转变,延平区积极探索并建成“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平台,构建全区流域“一张图”,大幅提升全域河流的动态监管能力。一是空中鹰眼,无人机编队全域扫盲。成立全市首个无人机编队,配备7套无人机装备,对涉河违法行为及河湖“四乱”问题进行低空采集,确保河流全覆盖、零死角,通过无人机回传画面及精确位置,下发至河道专管员抵达现场核查处置,通过“空中+地面”的立体化模式,有效提升了河道环境问题发现的精度与处置效率。二是地面慧眼,智能监控24小时值守。在辖区重点河段设置监控点,24小时“在线站岗”,推动“四乱”问题、碍洪障碍物、水面漂浮物等实时捕捉,实现从“被动巡查”向“主动预警”转变。三是流域天眼,水质动态实时追踪。开发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将全区入河排污口、支流及乡镇交界断面水质信息录入整理,每月以24个乡镇断面交接水质为导向,分段设置村村断面交界检测点位113处,将水质检测结果按照不同类别以不同颜色在一张图上呈现,并形成水质历史变化曲线,实现对水质的全面监测和高效管理。
平台流域一张图
一屏管水,数字化赋能协同治理效能
紧扣省数字化改革要求,以“智慧治水”为抓手,建成河湖生态智慧运营平台,通过“一屏统管”实现水环境治理的高效协同。一是全域可视,统览河湖“生命体征”。根据河湖岸线管控要求,以水域岸线管护和河流治理为重点,推动形成河湖管理范围可视化成果,充分运用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加强河湖水域岸线动态监控,提高疑似“四乱”问题的识别准确性。二是智能决策,多源信息数据融合治理。将延平区水系图、无人机航拍影像数据、人工巡河数据、河段养殖场、排污口等23类基础信息进行整合并实现“上图”管理,使平台化身“智慧大脑”,常态化、长效化进行动态更新,打造“运筹帷幄”的可视化决策中心,让数据高效流转、决策精准科学,助推全域水环境治理一体化、高效化发展。三是联动增效,多方力量打破传统困局。依托信息平台构建的“无人机+专管员+河湖保洁”智能管护模式,既能观看无人机回传的画面,又能随时与河道专管员连线沟通,远程统筹调度巡河工作,“技术赋能+精细管护”的组合拳齐效发力,河湖治理更加精准高效。
平台整合23类基础信息数据
一体治水,探索新模式激活长效动能
延平区创新构建河湖智慧化管护体系,引入DeepSeek大语言模型算法,搭建智能辅助决策系统,推动河道管护从“碎片化”向“一体化”跃升。一是闭环管理,事件全链条科学处置。为形成科学有效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对日常涉河事件实行“上报-受理-指派-接收-处置-完结”全闭环流程,实现从发现到销号的全链条在线管理,确保每个环节可追溯、可核查,促进问题快交办、强推动、真落实,助力河湖问题动态清零。二是激励机制,考核驱动管护质效双升。按照“动态跟踪、定期评估、年终考核”原则,建立起“管理精细化、业务流程化、巡查标准化、考核指标化”的管理模式,通过每月对河道专管员、每季度对河道智慧管护项目赋分考核,充分激发巡河管护积极性,为河湖管护工作提供坚实保障。三是智慧硬核,四维支撑一体化管护。平台构建多源数据模型,整合数据和事件,做到管理留痕,全流程有迹可溯,推行网格化管护模式,做到河段专人专管,有效提升巡河护河实效,切实做到“管河有‘术’、管护有‘数’、巡河有‘效’、管理有‘迹’”。
日常涉河事件全闭环流程
连接山海,涛声再起,一幅幅的生态卷轴是幸福延平的生动样本。如今,延平区正以河湖长制为根基,以河湖智慧化管护为抓手,从破解管理难题到构建长效机制,不断创新河湖管护模式,解锁河湖长治久清密码。(延平河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