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责任,走向未来——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在重庆隆重召开
发布时间:2025-09-09 09:54:2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2025年9月5日至7日,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在重庆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办,重庆市医学会、重庆市医学会疼痛学分会承办,中日友好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协办。会议以“心有热爱,奔赴山海,勇担责任,走向未来”为主题,汇聚近2000名疼痛领域专家、学者与临床工作者,收到论文投稿1794篇,设立1个主会场和18个分会场,开展9场主旨报告与423场专题发言,是我国疼痛学领域高水准、大规模的学术盛会。
开幕式:凝聚共识,共绘蓝图
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幕。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秘书长、中日友好医院朱谦教授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晓秋教授共同主持。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樊碧发教授在开幕辞中回顾了我国疼痛学科的发展历程,强调应持续强基层、建中心、推科普、抓教育、育青年,推动疼痛学科向更高质量、更广覆盖和更深融合迈进。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前任主委张达颖教授致辞,强调疼痛学科在慢病管理与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呼吁全国同仁加强协作、开拓创新。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医学会会长邢雅翕代表重庆市卫健委、重庆市医学会向大会致以最热烈的祝贺,重庆疼痛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疼痛同仁的关心和指导。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吴昊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辞,并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重庆疼痛医学发展的宝贵支持与深切关怀致以诚挚谢意。
主旨报告:聚焦前沿,引领发展
主会场环节,多位权威专家带来疼痛医学前沿与临床实践的重要报告:樊碧发教授以《疼痛医学的创新与发展》为题,全面阐述微创介入、神经调控、生物治疗、药物研发及人工智能在疼痛医学中的应用与展望;张达颖教授提出“建平台、强基层”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纾解基层疼痛诊疗难题;张旭院士从基础研究角度揭示慢性疼痛的神经重塑机制;熊东林、冯艺、夏令杰、肖百龙、胡理等专家就带状疱疹痛、三叉神经痛、神经病理性痛、分子机制与跨物种编码等专题作深入报告,展现疼痛医学多学科交叉与创新活力。东道主杨晓秋教授强调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多学科协作整合医疗资源,构建癌痛规范化管理新体系,实现更高效、更人性化的疼痛诊疗。
分会场:百花齐放,交融互鉴
会议设立脊柱源性疼痛、癌痛、头面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疼痛可视化诊疗、基层护理与青年医师、颌面痛与智能医学、学科建设与康复心理、麻醉与疼痛、脊柱内镜、神经调控、软组织与肌骨疼痛、微创介入、中西医结合、疼痛诊疗新技术等十余个分会场,全面覆盖疼痛学临床与科研热点。各会场聚焦专病诊疗、技术革新与多学科融合,通过专题报告、病例讨论和手术演示等多种形式,分享最新成果与实用经验,现场交流热烈,学术氛围浓厚,充分展现我国疼痛学领域的蓬勃生机与协同发展态势。与会代表普遍认为,通过此次高密度、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不仅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更增强了推动学科发展的信心。许多青年医生和基层代表积极与专家互动,表示“收获丰厚,深受启发”。
闭幕展望:携手迈向疼痛学科新高地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年会会旗交接仪式
本次年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疼痛学科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将继续以“强基层、广科普、深融合、活创新”为工作重点,推动疼痛诊疗标准化、疼痛教育体系化、疼痛科研国际化,为建设健康中国、提升人民健康福祉贡献更大力量。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