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暑运9.43亿人次背后的经济内循环与民生温度
发布时间:2025-09-09 09:54:2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62天,9.43亿人次出行,7.02亿吨货物流动,2025年暑期铁路运输以创历史新高的数据,展现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与韧性。
8月31日,为期62天的铁路暑运圆满结束。国铁集团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暑运期间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9.43亿人次,同比增长4.7%。发送货物7.02亿吨,同比增长4.8%。这一组数据不仅体现了铁路运输的高效便捷,更折射出中国经济内循环的强劲动力和铁路服务的民生温度。
经济内循环的钢铁动脉。铁路货运量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今年1至7月,国家铁路累计发送货物23.31亿吨,日均装车18.33万车,同比分别增长3.3%、4.1%。暑运期间,国家铁路发送货物7.02亿吨,同比增长4.8%。这些数据背后,是中国经济在复杂环境中稳健前行的生动注脚。能源与民生物资的运输保障,堪称经济社会的“生命线”。面对夏季用电高峰,铁路部门实施“保电煤、保民生”专项行动,建立重点电厂运输台账,优先调配运力。截至7月底,铁路直供电厂存煤达8000万吨以上,可满足20天以上消耗,相当于为全国百姓的空调、冰箱装上了“稳定器”。
“流动中国”的活力图景。62天9.43亿人次的旅客发送量,意味着日均客流达到1537万人次,创历史同期新高。这一数字背后是学生返校、旅游探亲、商务出行的三流叠加,展现出“流动中国”的蓬勃活力。铁路部门面对巨大的客流压力,精准调度、科学应对。全国铁路日均安排开行旅客列车11330列,同比增长8%。各地铁路局集团公司通过增开临时客车、优化换乘、更新服务产品等办法,交出了一份既有“速度”又有“温度”的民生答卷。跨境旅游成为今年暑运的新亮点。广深港高铁发送跨境旅客616万人次,中老铁路发送跨境旅客3.5万人次,中蒙、中俄、中越国际旅客列车也开行良好,有效助力“跨境游”蓬勃发展。
便民服务的创新实践。这个暑运,铁路服务正从“基本保障”向“体验升级”转变。全国铁路累计发售学生票1988万张,并继续扩大高铁宠物托运、“轻装行”试点范围。数字化服务让出行更便捷。铁路部门通过12306APP和微信小程序等平台,推出“轻装行”行李搬运服务。旅客可以预约专人负责搬运行李,从进站到上车,再到出站,全程无忧。这项服务特别适合老年人、孕妇和带小孩的旅客。细节服务彰显人文关怀。呼和浩特东站把候车室温度精准控制在17到22摄氏度,并免费提供绿豆汤、防暑药包。沈阳局针对学生集体推出“行李托运转到家中”服务,解决大件行李搬运的麻烦。
铁旅融合的消费潜能。铁旅融合正在激活消费潜能。暑运期间,全国铁路累计开行旅游列车579列,同比增长31%,为旅游经济、银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各地铁路部门结合当地特色,推出多样化旅游产品。从哈尔滨局增开17趟旅行专列,到广铁集团加开夜间高铁。从济南局推出“高铁博物馆”联票,到包头客运段在草原慢火车上挂上皮画、勒勒车模型,打造“移动文化展厅”。这些创新举措让铁路出行成为文化体验的延续。统计显示,暑运期间铁路旅游专列带动沿线餐饮、住宿消费超一百亿,体现了“交通+旅游”模式的乘数效应。这种既算经济账又考虑民生账的思维,正是铁路部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
铁路数字化服务将继续升级。未来,铁路部门可以进一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提升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通过大数据分析旅客的出行习惯,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推荐;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客服质量和响应速度;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和维护。
铁路部门通过加密车站到景区的公交班次、开通“务工人员包车”等办法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联结者”。在长三角地区,铁路对普速列车实行二折优惠,让低收入群体也能有“说走就走”的便利。国铁郑州局在济郑高铁推行“公交化”运营使跨城通勤成本降低60%。这些举措让铁路暑运的“民生温情”真正转变为了“发展热度”。钢铁大动脉往来穿梭,不仅承载着旅客和货物,更承载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与希望。(欧阳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