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文理学院:从“供需错位”到“数智融合” 打造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25-09-15 14:59:3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全球化与数智化时代背景下,文科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宝鸡文理学院自2009年起,通过持续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逐步确立了文科人才培养“多层次服务地方”的核心特色和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根本目标。学校扎根地方,十余年来逐步凝练并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应用型大学特色的“需求牵引、专业融通、实践驱动、数智赋能”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三层对接”的需求牵引机制,破解“供需错位”

该校依托“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等智库平台,开展区域人才需求调研,建立需求动态感知机制;构建“专业设置预警模型”,建立动态预警与调整机制,实现从“单一专业”向“专业大类”的转变;建设“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平台,实施“双导师制”,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形成校企协同育人闭环。

构建“三维融通”学科专业体系,破解“内耗固化”

该校建立“微专业认证平台”,全校开设“证券投资”“跨境电子商务”等17个微专业,打破院系专业界限,面向全校招生。实施“文科+”课程模块,开设“数字经济概论”通识课程,文科专业全覆盖,实现跨学科课程融通;组建“周秦文化传承创新”等跨学院教学团队,打破院系壁垒。推行“课程池”管理模式,开放全校文科课程资源,实现教学组织创新打通;明确“文化传承+数字技能+策划实践”三维能力矩阵,建立“能力学分银行”,实现学分互认转换,实现能力标准贯通。

打造“三阶递进”实践体系,破解“能力悬空”

在基础能力层,该校在数智产业学院建设“地方产业大数据展示中心”,开发基于岗位的科学工作能力体验等实训项目;在综合创新层,设立“新文科创新工坊”,开展“乡村振兴IP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等跨专业实战。推行“真题考核”,每年承接地方政府委托项目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来源;在职业发展层,构建“N套能力认证体系”,与用友新道协同推动企业数智商业创新平台应用工程师行业权威认证。建立“实践成果转化通道”,学生大创项目成果被地方政府、企业采纳实施。

实施“三化赋能”数智融合行动,破解“时代错愕”

该校积极建设“智慧文科教室”,集成智慧旅游、方言语音识别等数字技术。开发“周秦文化数字图谱”等本土化教学资源库,获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认定,实现教学场景智能化;运用学习行为分析系统,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建立“能力成长数字画像”,实时追踪学生跨学科能力发展,实现教学过程数据化;构建“多元数字评价矩阵”,融合企业项目评价、微专业认证数据、虚拟仿真考核等。开发“能力达成度雷达图”,实现培养质量可视化诊断和教学评价精准化。

未来,宝鸡文理学院将继续坚持“在地文化赋能”的新文科育人特色和“数智产业学院枢纽”的产教融合特色,秉承“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大原则,围绕“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抓手,扎实推动新文科建设。(宝鸡文理学院:冯飞龙、周喜华、刘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