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驱动 三高融通 三阶赋能——青岛大学系统性推动计算机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25-09-16 10:49:4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等前沿理论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模式正在深度重构。地方高校是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柱,如何创设系统化的专业教学改革体系,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创新人才,已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聚焦地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现实瓶颈,青岛大学自2011年起开始探索计算机教学改革。为系统提升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实践性与协同性,确保改革的同频共振与落地见效,青岛大学联合苏州大学、山东工商学院、济南大学,构建了“一体四翼”的协同改革生态。

经过15年持续探索,创设了一体化、个性化、敏捷化“三化驱动”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新理念,构建了创新高地、卓越高原、拔尖高峰“三高融通”的高校个性化育人新模式,打造了科教集成、课程贯通、专产协同“三阶赋能”产教协同育人新路径,为地方高校计算机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行动纲领。

1.提出“三化驱动”的地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理念

针对地方高校资源有限、定位模糊的普遍困境,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改革思路,协同提出并成功实践“三化驱动”的计算机人才培养理念:以“一体化”顶层设计整合内外资源,解决发展的“根基”问题;以“个性化”分层施策激发学生潜能,回答发展的“动力”问题;以“敏捷化”的产教协同对接社会需求,校准发展的“方向”问题。“三化驱动”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服务紧密耦合,为地方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提供清晰的行动纲领。

2.构建动态流转的“三高融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打破当前多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固有藩篱,通过面向全体学生成立创新实验室、竞赛团队,设立“荣誉学士学位”,构建“创新人才培养高地”;选拔创新能力强的学生,组建创新实验班,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建设“卓越人才培养高原”;从创新实验班中遴选拔尖学生,纳入省拔尖人才基地培养,打造“拔尖人才培养高峰”。实施“动态调整与退出准入”,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通过竞赛成绩、项目表现等,在不同层次间实现流动,形成高地、高原、高峰相互连通、动态流转。这种“融通”机制打破了身份固化,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从“选拔优秀”到“让更多人变得优秀”的转变,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行的实现范式。

3.打造“三阶赋能”的敏捷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路径

通过“科教集成、课程贯通、专产协同”三个阶段层层赋能,创造“需求-项目-教学-人才”的敏捷闭环,破解传统产教融合难以解决产业技术更新快与高校课程体系更新慢的矛盾。成果建立的“项目迭代”和“双导师制”,将产业最新技术需求迅速转化为可供学生实战的教学项目,实现产业需求对人才培养的“实时校准”,从根本上破解产教融合的“僵滞化”难题,实现了人才培养的敏捷协同。

系统性地探索,推动了高水平教学成果的不断涌现。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建成山东省属高校唯一具备学博与专博学位点的计算机类学院,获评7门国家级一流课程与25门省级一流优质示范课程,获批3项山东省重大教改与15项重点和面上项目,获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示范性专业特色学院、急需领域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等12个省级平台。

持续性地实践,提升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量质齐升。学院学生在ACM-CIKM、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获世界冠军、全国特等奖等国家级奖励1505项。学校在全国计算机竞赛指数高校榜单中获评A-,位居全国前6%。超过410名学生入职华为、字节跳动等名企,人才培养成效受到海信、芯恩等龙头企业高度肯定。

(青岛大学副校长:李建波/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杜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