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生命急救网”!东高地街道成为丰台区首个“AED全覆盖安心街道”
发布时间:2025-09-16 10:57:4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推动急救资源下沉,让生命保障触手可及。”9月12日,东高地街道“关爱生命,‘救’在身边”AED设备全域配发暨急救培训站成立仪式在街道综合文化中心举行。随着14台AED设备正式“上岗”,辐射面积、点位密度进一步扩大,截至目前,街道AED配置水平实现每千人3.18台,成为丰台区首个“AED全覆盖安心街道”,以实际行动为辖区居民生命安全筑牢“近在咫尺”的急救防线。
北京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李小源,丰台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区红十字会会长赵春丽,区属相关部门负责人及街道相关领导、社区居民代表共同参加仪式。
活动现场,14台贴有统一标识的AED设备整齐排列,北京市红十字会、丰台区红十字会及街道领导依次向所辖社区、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及机关办公区进行集中交付。“交付的不仅是医疗设备,更是沉甸甸的生命重托与庄严的守护承诺。”东高地街道党工委书记杨伟竹表示,AED“配下去”是基础,“管好用好”才是关键,街道已同步建立“定期巡检+动态维护+全域宣传”的管理机制,确保每台设备在紧急时刻“找得到、用得上、能管用”。
随后,北京市红十字会副会长李小源为西洼地社区授予“急救培训站”站牌。“我们将严格规范管理维护AED设备,加快推进培训站标准化建设,通过定期组织公益培训、开放实操场地等方式,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学会专业急救技能。”西洼地社区党委书记万文文表示,社区将全力发挥AED“救命神器”作用,用心运营这一民生阵地,让急救培训站真正成为群众身边的“生命驿站”。
仪式后,丰台区红十字会专业培训师为50余名参会人员开展CPR+AED专题培训,采用“视频演示+理论讲解+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师结合真实急救案例,详细拆解AED设备使用原理、操作步骤及心肺复苏标准流程,重点讲解“黄金4分钟”急救原则与突发情况应对技巧。现场互动十分热烈,与会人员上台模拟演练,从判断环境到完成整套急救流程,培训师在一旁细致纠正动作,“手臂要伸直,用上半身的力量按压!”每一步都确保参与者能熟练掌握。“我在航天系统工作了30年,深知‘零失误’的重要性。现在学到急救技能,就像多了一项‘保命本领’,以后在小区遛弯遇到突发情况,我也能搭把手了。”参与培训的张先生感慨道。
“社区是群众生活的‘主阵地’,街道是急救体系建设的‘主战场’,在基层集中配置并推动AED规范使用,是把‘生命防线’筑牢在群众身边的生动实践,更是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具体表现。”丰台区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马喜红表示,区级部门将持续加大对街道的支持力度,在设备维保、技能培训、力量保障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助力街道将AED硬件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命守护能力。
北京市红十字会副会长李小源认为,此举是丰台区急救体系建设迈出的坚实一步,AED的集中配发、社区急救培训站的成立,让急救硬件更完善、服务更贴近群众,为构建“全民参与、快速响应”的急救网络奠定了新基础。同时,他还对地区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期望,“希望丰台区持续优化急救资源布局,开展常态化、系统化急救培训,街道进一步调动辖区志愿者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激活基层急救服务网络,以多方协同之力,打造更具韧性的城市急救保障体系。”
东高地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始终把保障群众生命健康放在民生工作的核心位置,以“航天精度”守护民生温度。近年来,街道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从细微处发力深化民生服务供给。针对老年群体需求,街道为高龄、独居老人发放消防安全应急包与“一键紧急呼救器”,织密居家安全“防护网”;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从扶手安装、地面防滑到无障碍通道建设,让老年群体生活更便利安心;整合辖区医疗资源与科技优势,打造高品质航天特色康养服务体系,推动“医养康养”深度融合;同时,还通过加快养老驿站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功能、常态化开展健康义诊等举措,将专业健康服务延伸至群众“家门口”,实现健康保障“零距离”。
“此次AED全域覆盖及急救培训站建设,是街道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街道以航天担当赋能民生保障的生动体现。”东高地街道办事处主任王斌介绍,下一步,街道将进一步加快推进急救培训站标准化建设,持续开展常态化、广覆盖的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全力构建“黄金4分钟”地区急救圈,延伸应急救护服务触角,推动形成“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为辖区群众生命健康筑起更坚实的安全屏障,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民生保障工作的新篇章。(文:马艺菡/邢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