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念“紧箍咒” 筑牢基层作风根基
发布时间:2025-09-16 10:57:4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民心汇聚的“晴雨表”。邻里矛盾调处、产业发展规划、饮水安全保障等等,桩桩件件都离不开干部“沉下去”的身影、“马上办”的担当。然而,一些基层干部白天在岗“装样子”,值班离岗“不见影”,遇事推诿“绕着走”,既凉了群众的心,也拖了基层发展的后腿。面对这些作风顽疾,纪检监察机关绝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必须把作风建设“紧箍咒”念在经常、抓在平常,倒逼干部沉在基层、干在实处,让为民服务的初心在田间地头扎根结果。
日常监督“不缺位”,让监督探头照亮基层每一个角落。纪检监察机关要跳出“查台账、听汇报”等惯性思维,把监督探头从办公室转到田间地头,紧盯“关键场景”查履职,既要看干部在应急处突时是否靠前站位、快速响应,也要看在日常服务中是否扎根一线、主动作为。更要以“民生实事”为标尺倒查作风,查看饮水工程是否久拖不决、产业补贴是否迟迟未发、低保救助是否精准到位,通过“看项目实效、问群众感受”,让“不作为、慢作为”无处遁形。同时,需激活“群众力量”,把群众从“旁观者”变成“监督合伙人”,构建起“全天候、无死角”的监督网,让监督更有准头、更贴民心。
问责整改“不手软”,让散漫作风无处藏身。监督的目的不是“揪问题”,而是“促整改”;问责的意义不是“打板子”,而是“树规矩”。若只查不改,“紧箍咒”就会变成“松紧带”,作风整治也会沦为“一阵风”。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问责与激励并重,既让作风漂浮者受警醒,也让实干担当者有劲头。对查实的问题要快查快处,既追究当事人的直接责任,也倒查分管领导的监管责任,不搞姑息迁就,让问责真正有“痛感”、有震慑力。更要注重“以案促改”,从个案中深挖共性问题,堵塞制度漏洞,并做好“后半篇文章”,对被问责干部开展“一对一”回访教育,帮其改正错误,消除“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态,让问责成为作风转变的“催化剂”。
常态长效“不松懈”,让“实干作风”扎根基层。作风顽疾容易“反弹回潮”,不能靠“一阵风”整治。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日常监督和问责整改融入干部管理全过程,让“紧箍咒”常念常紧,让“实干”成为干部的自觉选择。要以“严管厚爱”激发干事热情,对整改到位、表现优秀的干部,要在评优评先、晋升提拔中予以倾斜;对敢闯敢试中出现小失误的干部,落实“容错纠错”机制,既看失误也看态度,既看后果也看初衷,避免“一棍子打死”,既守住纪律底线,也保护干事热情。
干部“沉”下去,民心才能“聚”起来;作风“实”起来,基层才能“强”起来。纪检监察机关要常念“紧箍咒”,让干部把心思放在干事上、把精力用在为民上。(丘北县双龙营镇纪委:杨映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