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元策略解锁基层矛盾化解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16 10:57:4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基层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根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基层矛盾纠纷有“千千结”,涵盖山林地界、家庭纠纷、邻里摩擦等诸多方面。只有高效解开这些“结”,才能绘就基层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的美好图景。

作为驻村工作队的一员,在基层矛盾调解中常常会遇到当事人双方各执一词、情绪激动的情况。原本是正常的观点陈述,却容易演变成指责、辱骂,甚至肢体冲突,导致矛盾不断升级,从而阻碍调解进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调解承诺制”应运而生,在调解前,让当事人双方以契约的形式明确承诺,理性对话,不侮辱人格,不发生肢体冲突,约束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做到就事论事,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为调解奠定有序的基础,有效提高矛盾纠纷调解的工作效率和化解成功率。

当矛盾纠纷的双方当事人都在争取自身利益时,需要调解人员寻找公平合理且能让双方都接受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红白脸”策略的灵活运用就显得尤为关键。调解团队中,有人要唱“红脸”,以刚正不阿的态度向当事人严明法律法规、村规民约,用“法不可违”的警示对其加以引导和说明;同时,有人要唱“白脸”,以温和的态度换位思考,为当事人算清“利弊账”,引导他们跳出非黑即白的对抗思维,放下心理防线,心平气和的解决矛盾纠纷。通过刚柔并济的方式,把话说到当事人的心坎上,助力矛盾的化解。

在实际调解工作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当事人,其中也有蛮不讲理、胡搅蛮缠,或者不配合、回避调解的“硬骨头”。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就要转变思路,采用“曲线”突破的方法。比如,找到与当事人关系较好,又明事理的亲属好友、村里说话有威望的寨老或党员同志沟通,让他们作为“中间人”从中劝和。借助这些情感纽带搭建起对话的桥梁,疏通当事人的情绪,做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从而打破对立的僵局,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的可能性。

基层矛盾纠纷复杂多样,但只要我们站在群众的角度,用心去了解矛盾发生的来龙去脉,用情去体谅当事人的诉求和想法,用各种有效的化解方法“对症下药”,就能一个一个的解开这千千万万的矛盾纠纷“结”。每解开一个“结”,就是为基层社会治理增添一份力量,就能让基层更加和谐稳定,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广南县纪委监委:王光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