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校地企联动桥梁,开启“沉浸式”就业育人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9-16 14:44:2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国家深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宏大背景下,如何引导高校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时代洪流,实现高质量就业,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为推动就业育人工作从“校园内”走向“发展一线”,7月23日至7月30日,我校暑期就业实践探访江苏团深入扬州与宿迁两地,走访政府部门、行业龙头企业、高新科研院所、乡土振兴社区,并与杰出校友对话,打破了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信息壁垒”。此次“践学逐梦、职引青春”的创新实践,多维度助力学生突破认知局限、精准定位职业坐标,激发了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澎湃热情,为高校就业育人工作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实践范本,有效搭建了校地企协同育人的新型桥梁。

图1实践团抵达扬州开展实践

感知产业前沿:在“智造”中打造复合型人才

对于身处校园的学子而言,对产业的理解往往局限在教科书的理论框架与媒体报道的宏观叙事中。本次探访活动中学生们“零距离”接触产业前沿科技,直面行业领先技术与瓶颈性技术。

走进海沃机械与格力电器的现代化车间,智能机器人精准作业、自动化流水线高效运转的场景令人震撼。在惊叹于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同时,学生们也深刻感受到其对技术人才提出的全新要求。海沃技术负责人坦言:“产线升级后,对横跨机械、电气、自动化及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单一技能已无法满足驾驭智能系统的要求。”这生动揭示了智能制造领域对“数字工匠”的迫切呼唤。

在现代农业与食品行业,科技赋能的力量同样贯穿于“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绿港农业基地的智能温室与物联网系统、蒙牛乳业自动化的生产基地、益客食品“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及其电商板块,展现了数字技术对生产组织与市场拓展的深度变革。绿港农业专家强调:“现代农业是‘设施农业+生物技术+数字农业’的深度融合,迫切需要的是既精通植物科学、遗传育种,又能熟练运用大数据分析、操作智能装备,并具备市场洞察力的复合型农科精英。”

此次深度探访为广大学子敲响了时代的鼓点:面对科技化、多元融合化的汹涌浪潮,以及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青年一代肩负着驱动未来发展的核心使命。我们应当立志成为站在科技与产业融合前沿的开拓者、精通智能系统的卓越工程师、扎根产业实践、引领转型升级的变革者亦或心怀乡土、善用数字工具激活乡村的“新农人”。

图2实践团参观益客食品

图3绿港农业工作人员为实践团介绍先进农业设施

扎根乡土实践:产学研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的宏大命题,最终要落脚于广袤的乡土实践。实践团此行深入宿迁市宿豫区大兴镇新型农业社区,一幅“环境美、人民富、产业兴”的生动画卷在眼前铺展。这里蓬勃发展的集体支柱产业——瓜蒌种植与深加工,正成为观察产学研深度融合如何精准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行走在社区,整洁的村居与绿意盎然的田园相映成趣,展现出生态宜居的乡村新貌。在这份“环境美”的背后,是“人民富”与“产业兴”的坚实支撑。社区集体经济的核心引擎——瓜蒌产业,已从传统的种植模式跃升为集品种选育、绿色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链条。

在大兴镇,产学研融合不再是空壳理论,而是具体化为科研人员在田间的身影、高校研发成果在车间的转化、农民脸上增收的笑容和“瓜蒌小镇”日益响亮的名片。这充分印证:当高校的智力资源、科研力量与地方特色产业、乡土人才需求紧密联结,便能激发出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强大动能。大兴镇的实践,为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宿迁路径”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注脚,也为高校如何更精准地服务地方发展、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树立了典范。

汲取校友智慧:在薪火相传的“西农精神”中绘制成长图

“孔乙己的长衫要不要脱?”“企业、考公、读博,我应该如何选择?”从校园到职场,是一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关键抉择。本次探访活动中,与江苏校友会及两地杰出校友的座谈交流,成为了一堂无比珍贵的“职前第一课”。这一课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是一句句简洁质朴而有力的话。

“清空光环,心态归零,做终身学习者。”“择业重成长与平台。”“以终为始,坚定目标。”.......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交流环节直击核心的提问,无不映射着学子们对校友箴言的深思与内化。校友们用奋斗故事书写的“西农精神”新篇章——扎根的韧性、开拓的锐气、奉献的情怀与务实的作风——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化作了可感可知、可学可做的成长箴言。从“清空光环”的谦逊底色,到“重成长平台”的明智抉择,再到“以终为始”的坚定航向,校友智慧共同绘制出一幅清晰而充满力量的个人成长图谱。这份薪火相传的精神财富,将激励新一代西农学子,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找准坐标,砥砺前行,续写无愧于时代的华章。

触摸城市“心跳”:在文化非遗中感知城市厚度

探访的脚步,不仅丈量着产业的厚度,更丈量着城市的深度与文化的温度。实践团穿行于两座城市的博物馆、古迹与非遗工坊之间,深入感知扬州与宿迁的历史文化。

扬州漆器上流转的光华、雕版上深刻的纹路、个园里错落的光影、项王故里中回荡的英气……这些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符号,而是具象化的城市基因与鲜活的历史呼吸。这份对城市根脉与文化精神的深度感悟,极大地拓宽了学子们的历史视野,增强了文化自信,为其未来无论投身何处,都能以更深厚的底蕴和更深切的理解,扎根地方、服务发展,埋下了至关重要的种子。

图4实践团参观项王故里

体验城市温度:在“政策诚意”与“服务细节”中增强归属感

人才政策是一座城市最好的邀请函。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已不再是产业和岗位的连接,更体现在其政策的诚意、服务的温度和发展生态等。在与扬州、宿迁两地人才办的座谈会中,学生们深深感受到这两座城市招才引智的诚挚用心。

在扬州广悦居跨境电商人才社区中,来扬人才可以免费入住7天,3年内享受低房价,减轻来扬人才的生活压力。社区内餐厅、自习室、减压室、健身房等一应俱全,多方面保障人才的生活质量。两地政府分别推出“扬州人才码”与“宿迁人才e家”小程序,将复杂的政策申领流程简化为“一键解锁”,一件事一次办,简化服务人才流程,让人才更省心,感受到城市温度。“绿扬金凤”人才贷与“维英贷”精准地瞄准了青年创业者“首贷难”的痛点,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助力人才创业。

图5实践团在人才公寓了解宿迁人才政策

此外,从覆盖面极广的实习补贴、面试路费报销,到针对高层次人才长达10年的科研项目资助,两地的政策体系展现出一种长远的战略眼光——不仅要“引得来”,更要“育得好”“留得住”。这些精心设计的政策是扎心扎根、体面生活、实现梦想的城市温度。选择来到这里,不仅仅是选择一个工作岗位,更是选择了一个珍视人才、愿意与青年共同成长的“城市合伙人”。它构成了学子们选择奔赴一座城市、并愿意为之长期奋斗的坚实底气。

“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广阔天地中校准人生航向”。这场赴江苏扬州、宿迁的就业实践探访,是“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为期数日的沉浸式研学,学子们收获的远不止是一份企业名录或几场政策宣讲,而是一次在产业认知、创新理解、职业规划、城市体验等多方面的认知提升。学生们了解了先进制造、数字经济和现代农业的真实生态,更从校友智慧和城市温度中汲取了成长的养分。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这次探访不仅为西农学子打开了了解长三角、投身国家战略的窗口,也为校地企合作奠定了基础。实践团已将此行的思考内化为前行动力,将在服务国家发展的广阔天地中,把个人理想的“涓涓细流”汇入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书写无愧于母校、无愧于时代的精彩华章。(作者:胡巧娟、艾群轶、韩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