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教研“浅表化”困境:中小学深度教研的体系构建与区域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17 14:54:5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家重视教研制度建设,但传统教研“重教轻研、流于形式”,研究功能弱化变成改革瓶颈。对此,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项目组经 20年实践探索,覆盖粤东西北及珠三角 50余校,构建“一核三维”深度教研新样态与路径。“一核”是构建中小学深度教研新范式,推动校本教研从经验型转创新型。“三维”含内容、方法、组织创新,即内容上以真实问题驱动,转化政策为研究主题;方法上引入循证理念,建闭环流程;组织上依托知识共创,破参与困境。

项目组从教研共同体建设这一核心视角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思路,聚焦教研共同体建设中的组织困境、方法困境和合作困境“三个困境”,成功建构起了“一核三维”循证教研共同体,走出了一条“共研”、“共享”、“共生”的教研共同体建设破局之路。

打破科层,跨界共研

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形势下,推动学校组织变革与创新、引导教师开展跨界共研,已成为突破教育发展瓶颈的关键路径。课题组积极引导合作学校打破传统科层制的管理桎梏,通过重构学校的组织架构,推进学校组织变革,激发学校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合作学校教师教研参与度显著提升,实现了从“被动等安排”向“主动搞创新”的深刻转变。

一是学校管理更具韧性,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强调科层架构与刚性管理,重视上传下达,强调权力等级,这种封闭式、等级式、刚性化的管理体制容易限制教师参与学校变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于此,课题组强化引导合作学校在科层制管理之外,不断发展分布式教师领导,特别是实行首席教师制,引导教师们主动参与学校深度变革;二是教研组织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跨界”教研。合作学校积极探索建立学科融合教研共同体,推倒年级组、学科组的封闭式“围墙”,把学生、教师、学校视作一个共生态,构建起了与核心素养相适应的全新教研形态;三是教研活动更显开放,通过云教研、项目工坊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区域教研的资源整合。

循证驱动,教研革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之间的分享与交流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研活动由于缺乏组织创新,科学的工具、手段、技术与方法局限,教研活动多流于形式、失之肤浅。为了提升研讨交流的质量,团队基于循证研究的理念,提出了“从经验到证据”的改革思路。循证教研是基于证据的教研,是教师主观经验、群体智慧与客观证据有机融合的教研形态。通过强化证据意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变得更有针对性,教研水平和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循证导向的研究方式创新,扭转了传统经验导向的教研方式,推进合作学校教研活动实现了从经验到证据的转变。教研证据更具客观性,开发了聚焦不同问题的多样化教育观察评价量表,引导中小学教师基于观察记录来展开分析,避免教研过程中的主观臆断;教研证据更显多元性,将证据类型进行了拓展,包括教育评估数据、课堂观察记录、教师教学日志、学生反馈意见、同行评议和专家意见等等,形成了三角互证的证据矩阵;教研证据更富价值性,通过合作研究,引导中小学合作学校从教育改革的前沿和趋势入手,对证据进行筛选,使教研活动精准锚定教育改革的时代方向。

团队共融,赋能领航

教研共同体形成特别需要唤醒教师的领导意识、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能力。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从教师的领导角色出发展开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可行的实践策略。在教研共同体的培育过程中,聚焦教师作为领导者的多种角色,将“角色赋能”作为改革的核心要点,强调赋予教师在不同领导角色中充分发挥领导作用的能力和资源,推动合作学校教师实现了领导能力的三维转变:

一是研究领航能力显著提升,不少骨干教师从传统的经验传授转向课题研究,带领团队研究真问题,不断提升了教育研究的意识与能力;二是团队合作能力显著增强,教研共同体中的深度合作不仅让教学问题从“个人盲区”变成“群体课题”,把教研共同体的教研成果转化成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效果,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更催生出合作共研的团队生态;三是理论转化能力显著突破,在合作研究过程中,不少优秀教师开始认识到理论转化的重要性,并自觉地将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抽象理念转化为共同体成员能够接受、能够理解和能够践行的实践范例。

经过十余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检验,课题组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成功获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1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30篇,出版相关学术专著和教材5部;在广东省校长和骨干教师研修班进行专题报告50余场;合作学校超过20所,遍及粤东西北和珠三角四大片区,不少合作学校教师在研究中快速成长为学科骨干和知名校长,产生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效果。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苏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