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材施教 “语”挚情长——记邵东市乡村教师宁汩容二十五年坚守育人路
发布时间:2025-09-18 10:15:4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在湖南省邵东市简家陇镇的青山绿水间,有一座被岁月温柔包裹的乡村中学——皇帝岭中学。二十五年前,一位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年轻姑娘宁汩容,带着对教育的赤诚与憧憬,踏上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从此,三尺讲台成了她生命的舞台,粉笔灰染白了她的青丝,却未曾动摇她“让每一个农村孩子走向更广阔世界”的初心。她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创新,将平凡的乡村课堂打造成绽放生命光彩的沃土,用师者仁心点亮了无数农村学子的未来。
初心如磐:从青丝到白发,她把根扎在乡村
2000年,宁汩容初到皇帝岭中学时,眼前的景象让她心头一紧:破旧的教室、简陋的教学设备,以及第一次英语考试中仅有个位数及格的班级成绩单。更让她揪心的是,孩子们望着课本时那双双茫然无措的眼睛。“他们需要我。”这个念头,成了她扎根乡村教育的原动力。
此后,宁汨蓉便一头扎在教学的日常工作中。晨光中,她带着学生早读的身影成了校园最早的风景;暮色里,她伏案备课的剪影映在教室的窗棂上;深夜,学生作业本上密密麻麻的红色批注,是她对“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承诺。早期教学条件艰苦,她自费购买录音机、磁带,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纠正发音;当数字化教学浪潮袭来,年近五十的她主动学习多媒体技术,用动画、短视频将抽象的语法知识变得生动易懂。
“农村虽苦,却是国家最需要我的地方;讲台虽小,却能点燃学生未来的希望。”宁汩容常这样说。二十五年来,她身边的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有人调入机关单位,有人进城名利双收,而她始终坚守在乡村教育的第一线。她带过十余届毕业班,将近千名学生送入理想的高中。每逢节日,天南海北的学生发来的问候与成长分享,是她最珍视的礼物。“学生的成长,就是我坚守乡村的最大动力。”她抚摸着学生寄来的照片,眼角泛起细纹,却笑得格外灿烂。
创新领航:让英语课堂成为“快乐探险地”
“寓教于乐,让学生爱上英语,比教会他们知识点更重要。”这是宁汩容二十五年如一日的教学追求。面对农村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低下的痛点,她将课堂变成充满乐趣的探索场。
在教授《The Shirt of a Happy Man》时,她设计了一场沉浸式角色扮演:学生化身国王、王后、穷人等角色,通过语气、神态的揣摩,在表演中理解文本主题。扮演“穷人”的学生李明回忆:“宁老师让我体会到了‘快乐’的真谛,原来英语可以这样学!”这样的创新教学不仅让课堂氛围热烈,更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语言技能。
为让英语学习扎根文化土壤,她开创“中西文化对比”环节。在“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单元中,学生用英语介绍春节习俗,再对比西方圣诞节,思考“文化差异中的共通温情”。学生王芳说:“宁老师的课像一次旅行,让我在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时,更懂了文化自信的意义。”
凭借出色的教学创新,宁汩容多次在县、乡级教学比武中斩获特等奖,完成省级课题2项,撰写教学论文5篇。作为英语教研组组长,她将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青年教师,通过听评课、磨课等方式推动团队成长。她带领的教研组多次获评“优秀教研组”,成为邵东市乡村教育的一面旗帜。
匠心育人:为“偏科生”点亮灯塔,为困境学子筑梦
在宁汩容眼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种子”,需要用耐心与爱心等待绽放。班里曾有个物理满分、英语仅28分的男生,她通过设计课堂问题、课后针对性辅导,帮他树立信心。最终,该男生以英语98分考入省重点高中后,他感慨道:“是宁老师让我相信,没有学不好的科目。”
单亲家庭的学生小张因缺乏学习方法,英语成绩垫底且萌生辍学念头。宁汩容每天放学后留他辅导,从基础词汇到句型,一步步帮他补起;用励志故事鼓励他,还为他申请助学金解决生活顾虑。半年后,小张成绩提升50多分,顺利考入高中。他在贺卡上写道:“您不仅教会我英语,更让我学会了自强。”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滋养。”宁汩容常说。她为留守儿童开设“心灵驿站”,用书信、谈心疏导他们的孤独;她发起“英语角”,让羞于开口的孩子找到自信;她甚至自学心理学,为青春期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在她看来,师者的“身正为范”,不仅是学识的渊博,更是人格的感染。
薪火相传:从“独行者”到“领路人”
作为教研组组长,宁汩容的爱心不仅给了学生,更传递给了年轻教师。她建立“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集体备课等方式,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青年教师刘敏回忆:“刚入职时,我连教案都写不好。宁老师手把手教我设计课堂,还把自己的课件、习题库共享给我。”如今,刘敏已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并在县级比赛中获奖。
“以教研促教学,以团队带个体,以创新提质量。”宁汩容的团队理念,让英语教研组成为邵东市乡村教育的“创新引擎”。她带领团队开发的“农村英语情境教学法”在全县推广,惠及数千名农村学生。
芳华永驻:在方寸讲台书写“平凡中的伟大”
二十五载春秋,宁汩容从青丝到白发,从初出茅庐到桃李满园。她用坚守证明:教育的美好,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日复一日的用心;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生命的点亮。
如今,她依然站在三尺讲台上,用那句常对学生说的话激励着新一代:“The best has yet to come(最好的尚未到来)。”在英语教育的园地里,这位坚守初心的教育者,继续书写着动人的育人篇章。她的故事,是邵东乡村教育的一抹暖阳,更是中国千万乡村教师的缩影——他们用平凡铸就伟大,用坚守点亮希望,让每一朵“乡间的花”都能在知识的阳光下绚丽绽放。(作者:戴联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