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黄尖:省淮老戏骨携经典,黄尖老戏迷醉淮韵
发布时间:2025-09-18 13:26:4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茉莉花开,盐艺直达。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健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要求,落实盐城市委宣传部文化惠民部署,9月15日下午,茉莉花开・盐艺直达:“一台好戏”惠民剧场走进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江苏省淮剧团的老戏骨们携经典剧目登台,与黄尖镇的老戏迷们共赴一场“家门口的淮剧之约”,让非遗文化的韵味在黄尖流转。
“一台好戏”惠民剧场中,省淮剧团的资深演员们尽显“老戏骨”功底,每一个身段、每一句唱腔都透着岁月沉淀的韵味。有着二十余年淮剧表演经验的陆小莉,以一曲《戏曲联唱》拉开序幕,她嗓音清亮却不失婉转,唱到淮剧经典选段时,特意放慢节奏,眼神扫过台下,像是与老戏迷们“隔空对戏”。台下几位头发花白的老戏迷不约而同跟着轻和,手指还在膝盖上打着节拍,脸上满是“懂行”的笑意。
折子戏《书房会》一开场,便让老戏迷们挪不开眼。优秀青年演员刘亚军与张泠默契搭档,刘亚军着锦袍持折扇,一句“三年离索思故里”唱腔婉转,眉眼间尽是驸马的深情与愧疚;张泠扮赵五娘,粗布衣裙衬得身形单薄,“千里寻夫踏寒霜”的唱词带着沙哑,水袖轻垂间满是幽怨。台下72岁的王大爷身子前倾,目光紧锁舞台。待两人“隔空传情”——驸马抬手遥指寄牵挂,赵五娘以帕遮面藏委屈,戏份落幕后,他猛地拍腿叫好:“这身段、这眼神,把角色演活了!淮剧老味道十足,绝了!”
淮剧现代小戏《打碗记》中,薛建华、吕苏盐等几位一级演员,用“生活化”的表演戳中老戏迷的心。征慧饰演的老母亲,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衫,手持破碗时指节因用力而泛红,一句“儿啊莫忘养育恩”的唱腔带着沙哑的哭腔,却字字铿锵。当剧情走到“母子和解”,薛建华饰演的儿子跪地认错,征慧轻轻为他整理衣襟,这个充满温情的细节,让台下老戏迷们再次响起掌声。
文化惠民不止于“送戏”,更在于“传艺”。9月16日下午,盐城市文化馆薛滢老师组织文艺志愿者团队马不停蹄来到黄尖镇文化中心,为当地业余文艺团队开展专项培训,聚焦合唱曲目《我的祖国》的和弦编排与声部融合,手把手指导器乐演奏与声乐配合的和谐技巧。
培训现场,团队从专业乐理知识切入,将重点放在《我的祖国》的和弦处理与声部变化上。针对扬琴、二胡等常用民族乐器,辅导老师现场示范演奏技巧:“扬琴在演奏‘一条大河波浪宽’前奏时,要把握好和弦的层次感,高音区轻弹营造水波荡漾的意境,低音区重音落点要与乐队节奏精准契合,避免出现音色断层。”文化中心的演员们一边认真记录和弦转换要点,一边分组进行器乐与声乐的配合练习。当调整后的《我的祖国》旋律在排练厅响起,扬琴的清脆、二胡的悠扬与合唱声部的温暖完美融合,现场掌声不断。参与培训的文化中心演员李大姐拿着记满和弦标记的乐谱感慨:“以前总觉得跟着旋律演就行,今天才知道声部配合里有这么多学问!老师教的扬琴和弦技巧、声部呼应方法特别实用,以后咱们排练节目,一定能让乡亲们听到更专业的演奏!”
此次“盐艺直达”活动,不仅是老戏骨对经典淮剧的传承,更是与老戏迷的“双向奔赴”,从“送戏下乡”到“驻点传艺”,既填补了基层老戏迷的“文化念想”,也为基层文艺力量注入专业活力。
未来,随着优质文化资源持续下沉,更多老戏骨将带着经典剧目、专业技巧走进乡村,让老戏迷们在家门口“听好戏、忆乡愁”,让基层演员“学真招、强本领”,共同绘就城乡文化共富的温暖图景。(黄尖镇人民政府:文图/黄尖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