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行“小事”中的育人“大道” ——记佛山市顺德区教书育人先进教师谭子强
发布时间:2025-09-18 14:44:0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腹地佛山顺德,经济的脉动与现代的气息扑面而来。然而,在容桂泰安小学的德育阵地上,有一位顺德区教书育人先进教师——谭子强老师,他以独创并践行的“三行教育”模式,守护和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他将“孝、善、礼、乐”这些古老而温暖的字眼,化为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可感、可行、可亲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的立德树人,描绘出一幅润物无声的动人画卷。
缘起: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育人智慧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高级讲师,谭老师深厚的国学素养,让他对教育的本质有着深刻的理解。“教者,孝与文并重;育者,长善而救失。”在他看来,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知识传授与品德涵养并重,核心是发现并滋养学生内心向善的力量。面对现代社会中部分孩子感恩意识淡薄的现状,他将目光投向最日常的“小事”,创造性地提出了“三行教育”的构想:即每日行一善,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好事;每周行一孝,引导孩子为长辈表达孝心;每月行一礼,推动孩子学习并实践传统礼仪。
“三行”,字面上看是三件小事,背后却蕴含着“以小见大、由近及远”的育人智慧。优秀品格的形成,正是于“小善”“小孝”“小礼”中,潜移默化,聚沙成塔。
践行:让“孝善礼乐”在校园扎根
在泰安小学,当学生们清晨踏入校门,他们会不约而同地在学校大门口停下,整理衣襟,庄重地向值勤的保安叔叔行一个标准的队礼。而保安叔叔,也总会回以一个同样庄重的军礼。这一幕,正是源自十五年前谭老师开设的礼乐课程——《校园礼仪,从敬重保安做起》。
“礼的本质是内心的尊重,而尊重必须有外在的仪式感作为载体。”谭老师回忆,当初开设这门课,就是想告诉孩子们,每一个为我们服务的人都值得尊敬。从保安、清洁工,到食堂的厨师,对他们的尊重,就是对我们自己生活环境的尊重。这小小的敬礼,如同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校园里泛起了层层涟漪。孩子们学会了说“谢谢”,学会了主动问好,学会了发自内心地去尊重每一个平凡的劳动者。
在“孝善”教育实践中,谭老师利用亲子活动课,组织学生分享“我为父母做了什么”,让孩子们在讲述与倾听中,感受到孝亲敬老的快乐与自豪。他将《弟子规》、《礼记》与《孝经》等经典融入课堂,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父母呼,应勿缓’,就是妈妈叫你的时候,要马上回答;‘出必告,反必面’,就是出门和回家都要跟家人说一声。”这样接地气的讲解,让古老的经典在孩子们心中活了起来。
升华:用音乐与爱心跨越山海
谭老师的育人版图,并未局限于泰安小学的方寸校园。他将葫芦丝这门优美的民族乐器作为“乐教”的载体,利用课余时间免费教授,并在学校组建起一支小有名气的葫芦丝乐队。悠扬的乐声,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又一重要途径。
2015年,谭子强作为佛山市首批骨干教师,赴云浮市天堂镇中心小学进行支教。他将自己的“三行教育”理念和葫芦丝艺术,也带到了这所山区学校。
山区的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内心敏感而脆弱。他便用音乐敲开他们紧闭的心扉,组建了学校第一支葫芦丝乐队和礼仪队,让孩子们在音乐和礼仪中重拾自信。一个名叫小蕾(化名)的女孩,因家庭变故而性格孤僻,产生了辍学的念头。谭老师得知后,一次次上门家访,与小蕾的年过花甲的奶奶沟通,鼓励小蕾加入葫芦丝队,还利用周末时间为她辅导功课。终于,小蕾打开了心结,重返课堂,脸上也重新绽放了开心的笑容。
“支教老师帮助的不仅是孩子,还有他们的家庭。”谭子强认为,支教虽已结束,但关爱与帮扶应一直延续。他为天堂镇中心小学留下的一系列文明礼仪规范,至今仍影响着一届又一届孩子们的行为习惯。
尾声:二十七载耕耘,桃李沁芳菲
二十七载杏苑耕,寒来暑往踏歌行。谭老师在三尺讲台上,坚守了二十七个春秋。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用“三行教育”的朴素实践,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时代命题。如今,“孝善礼乐”的种子已在泰安小学和顺德的许多校园里蔚然成林。
谭子强老师的故事,是一位普通教育工作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的真实写照。他让我们看到,教育的创新不一定需要宏大的叙事,回归生活、贴近心灵的踏实耕耘,同样拥有塑造灵魂、启迪智慧的磅礴力量。在充满希望的德育探索之路上,这位默默耕耘的教育者依然笃行不怠,用他的智慧与热爱,书写着“立德树人”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