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时时上心” 群众才能“事事放心”

发布时间:2025-09-18 15:07:3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干部是否“上心”,直接关系到群众能否“放心”,脚下沾泥、手上沾土,能否真正读懂民情、办好实事。“时时上心”既是一项基本的工作要求,更是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将“上心”转化为“放心”的实效,关键在行动,核心在方法。

脚步向下察实情,民情台账解民忧。干部上心,首先要用脚步丈量民情。真正的民情民意,坐在办公室里听不到,隔着车窗玻璃看不到,必须推开门、迈开腿,走进群众家中,坐在群众板凳上,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要建立常态化走访机制,变“群众上门”为“干部下沉”。每周固定“民情走访日”,带着问题、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街头巷尾,与群众拉家常、问冷暖、听真话。走访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对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要建立“民情台账”,实行“销号管理”。详细记录问题内容、责任人员、解决措施和完成时限,完成一件、销号一件,确保条条有回音、事事有着落,让群众的“问题清单”变为干部的“履职清单”,最终转化为群众的“满意清单”。

事不过夜抓落实,闭环管理求实效。群众最反感的就是“承诺满天飞,就是不落地”。干部上心,体现在对群众事项的办理速度和落实力度上。必须发扬“事不过夜、立说立行”的作风,对定下的事情马上办,对群众的诉求立即干。要建立健全“收集-交办-督办-反馈-回访”的闭环工作机制。对能够立即解决的,现场办公、马上解决;对需要协调处理的,明确时限、限期办结;对暂时不具备条件解决的,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督查“利剑”作用,对群众反映问题的办理情况全程跟踪、定期通报,对推诿扯皮、久拖不决的严肃问责。通过强有力的督查问效,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各项惠民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练好内功强本领,主动服务暖人心。新时代的群众工作,对干部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干部上心,必须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本领,既要有一颗火热的心,还要有一双能干的手。要常态化开展业务技能培训,让干部熟悉政策、精通业务、掌握方法,成为服务群众的“行家里手”。同时,要主动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善于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智慧政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更重要的是,要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发现”。善于从群众表情、街谈巷议中洞察潜在问题,提前介入、提前解决,把工作做在群众开口之前,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这种“未呼先应”的主动服务,才能真正暖人心、得民心。

干部“时时上心”体现的是一种责任和担当,群众“事事放心”则是一种信任和认可。这份信任,要靠广大干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扎扎实实的作风去赢得。当每一位干部都能将“时时上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群众的“事事放心”就会成为新时代干群关系最生动的写照。(马关县纪委监委: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