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滴行动写好“三清”政治答卷
发布时间:2025-09-18 15:07:3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政治生态如自然生态,既要常常“去尘除垢”,也需勤于“培土施肥”。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三清”要求,体现在干部的一举一动里,彰显在政务的一令一行中,熔铸在制度的一规一矩间。
干部清正,须以“初心”定盘,筑牢立身之基。干部是政治生态的“细胞”,细胞健康,肌体才有活力。干部清正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面对诱惑“心不迷”,不是行动畏手畏脚,而是干事用权“手不沾”。焦裕禄拒绝为女儿“打招呼”,一句“群众会怎么看?”道尽了“权为民所用”的清醒。清正,就藏在这些“小事”里,开会不设“特殊座”,下乡不摆“花架子”,签字不越“制度线”。为保持本色,须常思决策时有没有私心?办事时有没有偏倚?言行时有没有失范?既要规范“八小时内”的言行,也要涵养“八小时外”的家风。当清正从“一时一事”的自我要求成为“一辈子”的坚守,而非立身之基方得坚实。
政府清廉,当以“公开”为尺,守住用权之界。政府清廉的核心,在于“把权力晒在阳光下”。群众对“暗箱操作”的反感,对“吃拿卡要”的不满,根源都是对权力不透明的警惕。浙江“最多跑一次”能赢得民心,秘诀正在于“阳光透明”,流程网上可查、进度实时更新、投诉渠道畅通,让“找关系不如看流程”成为共识。建设清廉政府,离不开扎紧“制度的笼子”,以“政府采购全程电子化”堵塞漏洞,以“工程招标全流程备案”斩断黑手,以“政务公开清单”划清边界,确保权力始终在规范轨道上运行。当群众清晰知晓“政府的钱花在哪”“项目怎么批”,信任的种子自然会生根发芽。
政治清明,重在“正气”充盈,厚植生态之壤。政治清明,关乎干事创业的“大环境”——要让干部敢担当,凭实绩进步;使群众有诉求,靠制度解忧;为干事搭舞台,以实干奠基。这既需要“除杂草”,对拉帮结派的“小圈子”,虚报浮夸的“假政绩”,还是吃拿卡要的“微腐败”,露头就打、及时清除,严防一点星火毁林;也需要“种新苗”,树立鲜明导向,提拔重用“实干者”,表彰奖励“清廉者”,支持保护“担当者”,为“干事者”撑腰鼓劲。当干部们“一门心思干事业”,群众感叹“政府办事越来越靠谱”,当企业评价“营商环境越来越公平”,就是政治清明的最好证明。
从干部清正奠基,到政府清廉塑形,再到政治清明成势,“三清”一体,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写好这份答卷,贵在日日做功、久久为功,需要每一位干部守住初心,每一级政府规范用权,每一个监督环节落到实处。唯有清风正气成为常态,公平正义深入人心,在这片精心涵养的政治生态沃土之上,干事创业的参天大树必将根深叶茂、生生不息。(文山市纪委监委:项朝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