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课堂到思政讲台 她用热爱写初心
发布时间:2025-09-22 10:02:5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在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的校园里,总能看到一个步履坚定、目光温暖的身影。她,就是从教十六年、毅然在职业生涯中途转型的严欢老师。从倾心传授《大学语文》到站稳思政讲台,她以文化浸润心灵,以理论筑牢信仰,用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诠释着“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
十六年语文路,她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2004年,严欢初登讲台,从此与语文和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她主讲《大学语文》《人文素养与应用》等课程,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将文字背后的历史、哲学与情感融为一体,让课堂既有知识的广度,更有思想的深度。
她的语文课,是许多学生大学生涯中一抹温暖的记忆。她善于从《论语》《史记》等经典中提炼处世智慧,从现当代文学中解读时代精神,引导学生不仅学会“表达”,更学会“思考”。一名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回忆道:“严老师的课,是能让人安静下来听进去的。她不是在教课文,是在带我们看世界。”
扎实的教学赢得了广泛认可。她连续三年在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比赛中获奖,多次被评为校级“十佳教师”“先进个人”。更值得一提的是,她指导学生参加“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等竞赛,屡获省级、国家级奖项。“优秀指导教师”的荣誉背后,是她无数个深夜修改稿件的耐心和一次次排练陪伴的用心。
转型思政教育,她在时代召唤中向前一步
2021年冬,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被提到新高度,但师资紧缺是现实难题。当组织发出号召,45岁的严欢没有犹豫:“我愿意转型。”
“语文塑造的是学生的文化气质,思政课关乎的是他们的理想信念。说到底,都是心灵的工程,我只是换了一种语言方式继续陪伴他们成长。”回顾转岗决定,她这样说道。
第一学期,她承担《形势与政策》课;从2022年下学期起,全面接手《思想道德与法治》。没有科班背景,她就从零开始,重新做回“学生”。深夜读书、假期培训、跨校听课、反复磨课……她迅速进入角色,不仅站稳了讲台,更连续三年指导学生在湖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竞赛中斩获佳绩。很多同事感慨:“严老师用十六年语文教学积淀的感染力,让思政课不再‘高冷’。”
持续学习,走出舒适区的勇气与坚持
转型不易。为了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思政教师,严欢紧紧抓住每一次学习机会。2022年7月,她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级培训;之后几年,她的足迹遍布河南、贵州、广西等地,政策的深度解读、红色基地的实践研修、新进教师的专题培训,她从不缺席。
“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在思政领域,我尤其不能停。”她说。
更难得的是,她巧妙地将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等方法融入思政课堂,把“道理”讲成“故事”,把“理论”转化为“体验”。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一场辩论理解法治精神,也可以通过一次红色剧场体验感受家国情怀。有学生评价:“严老师的课像一扇窗,打开了就不再愿意关上。”
研教结合,用科研反哺教学创新
严欢深知,没有研究支撑的教学难以持续。转岗以来,她结合教学实际,主持和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从“高职院校文化自信与法治思维培养”到“株洲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路径研究”,她始终聚焦真问题、探索新方法。
她公开发表多篇论文,参与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程》《大学语文》等教材,实现了从语文到思政的科研跨越。“科研不是脱离课堂的空中楼阁,它来自于学生困惑的眼神、教学实践的卡点,最终也要回到课堂中去验证。”她这样理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走向社会,让理论宣讲“有温度”“能落地”
除了课堂教学,严欢还经常走出校园,把理论宣讲带到小学、社区、商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九方雪峰小学,她用英雄故事、互动问答点燃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在万博珑商业广场,她结合民生话题与地方发展,与市民畅谈新时代的美好生活。“理论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它应该是可感可触、有血有肉的。”她说。这些走出校门的宣讲,不仅是她的社会责任,更是她把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社会的一次次生动实践。从“人文素养”到“立德树人”,从“文化自信”到“理想信念”,严欢的教育之路始终围绕一个核心——育人。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是一场爱与责任的传递。”这是她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她教育人生最真实的写照。如今,她依然每天忙碌在思政课教学、理论研究与社会宣讲之间,继续用真诚与智慧,做一名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教师。
严欢用她的选择与坚持告诉我们:教育没有“跨界”,只有更大的世界;教师没有“转型”,只有更深的坚守。而她,依然在路上。(图文/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