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峰教授详解膝骨关节炎:从阶梯治疗破认知误区,以创新技术绘未来图景
发布时间:2025-09-25 09:19:22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我的右膝关节像‘生锈’了一样,上下台阶困难、关节肿胀疼痛,吃药都不管用了……”近日,52岁的刘先生来到上海市东方医院关节与骨病专科就诊,经科室主任尹峰教授仔细的体格检查,并结合症状描述以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最终诊断其为严重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骨关节炎常见慢性关节疼痛,发病率极高。据统计,全国约1.2亿人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疼痛的困扰。到底什么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哪些信号可以判断?怎么治疗才合适?尹峰教授表示,膝骨关节炎发病率高、认知误区较多,不少人因忽视早期信号延误治疗,“通过阶梯化方案可有效干预,从保守治疗到创新技术,可为患者带来针对性解决方案。”
上海市东方医院关节与骨病专科科室主任尹峰教授
正确认识膝骨关节炎,别让“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在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的当下,膝骨关节炎这一以往被视为中老年专属的疾病,正悄然影响着更多人的生活。据统计,膝骨性关节炎在中国的发病率已达8.1%,且公众对其认知存在诸多误区,不少人觉得“疼痛忍忍就好”,关节老化是必然无需干预,这导致许多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膝骨性关节炎本质上是个退化性疾病,男女发病比例差异显著,女性比男性为5:1。”尹峰教授解释,这主要是因为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引发骨质疏松,进而导致软骨疏松、退化、老化。“就像机器的零件用久了会磨损一样,关节软骨也会随着年龄增长出现问题。”尹峰形象地比喻道。
谈及症状,尹峰指出,疼痛是关节最直接的感受,也是患者就医的常见原因。此外,畸形和活动受限也不容忽视。他详细介绍,大部分骨性关节炎患者会出现内翻,也就是O型腿,发展到后期,腿伸不直、屈曲和下蹲都成问题。“早期症状往往表现为上下楼或下蹲站起来时的不适,通过这些日常动作的表现,可初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尹峰提醒大家要留意这些身体发出的信号。
在治疗方面,尹峰强调阶梯治疗原则。“早期和早中期患者,可通过股四头肌训练提高肌肉对膝关节的把控力,延缓病情进展。”他建议大家日常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腿部锻炼。对于伴有骨质疏松的女性患者,尹峰给出了贴心建议:“多晒太阳、适当运动并补充钙片有助于改善病情,对抗软骨退化。”
对于严重骨关节炎患者,尹峰教授表示,治疗方案的制定以临床实际表现和患者症状为导向。若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病情较为严重,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并未受到明显影响,可优先采取保守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关节内注射、针对性的肌肉锻炼以及支具矫正等。“保守治疗的目的在于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尹峰教授解释道。
当保守治疗无法有效控制病情,需要考虑关节置换手术时,尹峰教授介绍,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关节病变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单髁置换手术适用于单间室病变,且内翻角度不超过15度、前后交叉韧带功能完好的患者。这种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而对于两个间室以上出现病变的患者,则更适合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以全面改善关节功能。
在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手段中,激素治疗一直是公众较为关心的话题。尹峰教授特别提醒:“激素注射虽能缓解老年人疼痛,但对软骨有损伤,年轻、早期、早中期患者应谨慎使用。希望大家正确认识膝骨关节炎,及时就医,科学治疗,别让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智能化精准赋能,膝骨关节炎创新治疗未来可期
传统治疗中,关节置换往往是终末期患者的“终极选择”。近年来,医学技术持续突破,新科技能否为膝骨关节炎治疗带来新可能?
尹峰教授介绍,目前膝骨关节炎治疗中,关节置换虽是“终极手段”,但早期干预治疗对于延缓病情进展、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意义重大。他介绍,自2014年11月起,团队便致力于探索自体脂肪干细胞治疗早中期骨关节炎的疗效。对于早中期患者,如蹲起困难、磁共振显示软骨损伤等情况,可采用干细胞治疗。
“经过十年探索,目前临床未发现膝关节内成瘤滞留,感染极少,仅约十分之一患者会有一过性滑膜炎,经服用药物、冰敷等简单处理,3天内症状基本缓解。”尹峰介绍,在众多临床病例里,能够清晰观察到有新生软骨形成,并且患者疼痛、活动受限等不适症状均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
在软骨治疗修复方面,尹峰教授指出,软骨修复堪称世界级难题,“软骨分为透明软骨和纤维软骨,透明软骨耐磨性佳,而目前干细胞修复软骨形成的多为类软骨组织,如何促进透明软骨的形成是当前研究的关键挑战。”尹峰表示,团队在基础研究上持续发力,同时,积极开展细胞递送方式的研究,例如临床级别水凝胶的开发,以确保细胞能够精准递送到损伤部位并持续发挥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尹峰教授与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岳锐教授携手开展的合作研究,近期取得重大突破。今年7月,双方合作的相关研究论文已正式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Cell)》。岳锐教授凭借临床软骨标本研究,首次提出Procr阳性的软骨细胞为软骨主细胞,为软骨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实验表明,将个人软骨提取后再放回其部位,所形成的软骨基本接近透明软骨,质量更优,后续团队将着力推动其向临床转化。”尹峰说。
谈及临床科研转化的关键,尹峰教授有着清晰的思路:“严谨的方案是根基。”他强调,从患者的精准筛选,到治疗技术的标准化操作,每一步都不能含糊;同时还要搭建完善的临床评价与营养学评价体系,用客观、全面的数据衡量患者症状的改善,避免主观判断偏差。在研究推进路径上,他主张“稳扎稳打”:先通过单中心研究验证疗效,待结果扎实可靠后,再逐步扩展至多中心研究,确保最终成果既具科学性,又能适配不同临床场景,真正具备推广价值。
展望未来3-5年膝骨性关节炎治疗方向和趋势,尹峰教授表示,早中期治疗有望以干细胞治疗为主导方向,不断探索优化治疗方案;对于晚期需手术治疗的患者,随着机器人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关节置换手术将朝着智能化、微创化方向迈进,手术精度将大幅提升;在假体研究方面,也将致力于使其更加耐磨、更贴合人体生理需求,延长假体使用寿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