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禄劝: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发布时间:2025-09-25 09:19:2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秋日的掌鸠河畔,禄劝县茂山镇的葡萄基地内,年已古稀的张宝龙正给农户们讲授葡萄打理知识;在禄劝屏山街道,大山深处养出的南美白对虾,正在水池里欢快畅游;在禄劝中屏镇火本村花卉种植基地,1000多亩花卉大棚内种着大飞燕、小飞燕、大丽花、天鹅绒等30多种鲜花;凤家古镇“村播小院”里,主播们正在热烈地推介着禄劝的农特产品、非遗刺绣、旅游线路……
禄劝美丽乡村。
乌蒙山下掌鸠河畔,一场场生动的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在禄劝大地上如火如荼展开。从山珍到海味,从水果到花卉,再到插上电商的翅膀走向国内外广阔市场,“禄粮”“禄菜”“禄果”“禄花”等高原特色“禄品牌”声名越发响亮。
近年来,禄劝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打造“禄力同心·中华民族共同体”工作品牌,围绕“生态涵养示范区、特色农旅创新区”两大功能定位,以发展促民族团结进步,以民族团结进步促发展,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创建工作,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谱写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同向发力、融合发展的精彩篇章。
昆明兰露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宝龙在基地里查看葡萄长势。
产业发展,激发民族团结进步“新动能”
“葡萄上面这里应该是一、二、三、四、五......五粒果,下层就是四粒、四粒、三粒、三粒、二粒的顺序排列,这样的葡萄颗粒均匀品相好。”在禄劝茂山镇昆明兰露梦科技有限公司的基地里,昆明兰露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宝龙正在为农户讲解葡萄的品相知识。兰露梦公司的葡萄种植基地带动了茂山镇100余名农户参与到特色水果培育种植中来,基地也扩大到2000余亩,从茂山镇扩展到了团街镇,每年每亩可产“阳光玫瑰”约2000公斤。在“精细到粒”的管理下,基地出产的葡萄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禄果”品牌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市场很受欢迎。
在云南禄劝产业园区相邦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的交易市场里,满载板栗的车辆络绎不绝,堆积如山的板栗、热闹的交易声和欢笑声,满是丰收的喜悦。禄劝板栗依托当地优越的气候与土壤条件,结合传统种植经验与现代“合作社+科技服务”模式,已成为当地各族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柱。截至2024年,全县板栗种植面积达26.2万亩,挂果面积15.3万亩,总产量3.6万吨,产值超2.74亿元,共覆盖1.54万户农户、4.62万人,其中带动6828户脱贫户、18057人实现了年户均增收5600元。日前,“禄劝板栗”成功斩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为禄劝县的特色产业发展又注入一强劲动力。
近年来,禄劝县围绕“生态涵养示范区、特色农旅创新区”两大功能定位,内育外引共同发力,扎实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74万亩,传统农业生产保持稳定。高原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种植中药材16.74万亩、蔬菜14.44万亩、万寿菊2.24万亩、花卉0.92万亩,林下经济面积达4.3万亩,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70.36亿元。持续推进农业品牌打造,3个农产品成功申报“中国有机、欧盟有机”双认证,8个农产品跻身“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引进道地药材、灵琪药业等中药材加工企业,培育农业经营主体337个,建成鲜切花标准化示范基地8个,农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为助力禄劝各族人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禄劝彝绣书写出一个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赢故事。
文化振兴,凝聚民族团结进步“核心力”
今年“五一”期间,《追寻千古之韵,传承民族记忆》为主题的民族音乐专场会、纪念“巧渡金沙江”9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展、皎平渡红色旅游IP、普渡河峡谷温泉、轿子雪山高山奇观、“马鹿塘万亩杜鹃花”盛宴,电音泼水节、摩旅骑行、垂钓采摘沉浸式体验“趣味玩”等一系列深度融合禄劝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产品的推出,燃爆禄劝文旅市场热情。不仅带动周边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也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2025年“五一”假期,禄劝共接待游客25.22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22828.58万元。
在日前举办的第八届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上,禄劝彝绣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创新的时代表达,成为全场焦点。绣娘们指尖针线穿梭,不仅展示了精湛的彝绣技艺,更书写出一个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赢故事。禄劝县以“公司+协会+农户”市场化模式培育彝绣特色产业,年生产手工刺绣品及工艺品30万件,刺绣产业年产值达5000万元,让手工刺绣成为各族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禄劝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节庆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融合作为推动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重要引擎,取得显著成效。围绕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深化拓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开展“我的村晚我的年”线上展播、“义写春联喜迎新春”等文化文艺活动,建设各族群众精神阵地。常态化举办“花山节”“戏曲进校园、进乡村”“文润书香”全民阅读等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群众性文化主题活动,展现民族文化风采。持续开展“三下乡”“文艺轻骑兵基层行”等活动,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基层,把丰富的精神食粮送到各族群众眼前,进一步激发民族文化活力。
同时,着力加强文化挖掘保护工作,有效保护了一批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充分发挥彝、苗、傈僳等民族协会作用,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及民族团结故事,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保护工作。
持续加强对全县97处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与维护,系统保存和展示民族文化遗存。构建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体系和传承人体系,并设立非遗工坊8个、传承基地17个。通过非遗课程、艺术节、民俗活动打造“一校一品”特色品牌,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悟和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建成民族刺绣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9家,带动8000余名绣娘就业,累计培训学员5000余人,推动传统技艺向现代时尚产业转型。打造“旅游+节庆”模式,以火把节、花山节等传统节日为核心,融合“体育+文化”成功举办“石榴籽杯”“村BA”篮球赛等赛事,形成独具魅力的文旅品牌。2024年禄劝共吸引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41亿元。
人才振兴,激活民族团结进步“新引擎”
“种了一辈子的地,没想到我也评上中级职称,成了村里的能人了!”禄劝县蜂糖李种植协会负责人唐品莉开心地说。多年来,唐品莉一直从事蜂糖李经营、管理和技术推广,带动禄劝县汤郎乡连片种植了蜂糖李1160余亩,2024年实现经济收入1102万元。自2022年起,禄劝县全力推行农民职称制度,在全县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从事农业专业技术工作的200多名农户中,开展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审,挖掘乡村“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培育科技兴农主力军,专业涵盖农艺、畜牧、电子商务等。截至2024年,全县有55人次获评新型职业农民职称。
禄劝村播小院,主播们正在介绍禄劝特产。
在凤家古镇的“村播小院”,8间特色直播间里主播们正向观众们介绍着禄劝的各种特产。通过“以老带新”“以赛代训”,越来越多“素人”变身“带货达人”——主播们不仅卖出了山货,更让禄劝的生态美景“火出圈”。禄劝县通过实施“百村百名数字新农人”计划,为200个村(社区)培育村播团队,现已培训1680人,完成认定1008人。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禄劝县围绕区域高质量发展需求,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功能定位,不断增强人才引育的实效性,推动人才工作驶入“快车道”。主动服务和融入春城人才品牌打造和昆明市“3+6+N”人才雁阵格局构建,印发《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人才发展特色区建设暨人才工作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启动实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平台支撑扩容等八大行动,推动提升全县人才工作质量和水平。积极搭建各类人才工作平台载体,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路径,不断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环境。大力培养符合本地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探索形成“十个一千、万人技培”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禄劝产业园区企业人才工作站,逐步构建端口前移、服务下沉、上下贯通、精准高效的园区人才服务体系。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禄劝县持续推动人才赋能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2021年以来,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邓秀新、张伯礼、朱有勇、朱兆云等国内顶尖科学家及钟毓等各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680余人,建设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云南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8个,促成科技成果转化69项,带动中药材、特色水果、特色花卉、食用菌、板栗等产业发展,引导企业投入研发经费962.6万元,助力13家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8家企业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建农业创业孵化园2个,成功申报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县项目和禄劝县普德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村项目。
(文/李艳娟、禄劝县委统战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