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协同赋能非遗传承:杭州上城区清波街道幸福益+推动宋锦手作新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25 09:19:2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2025年4月9日,杭州上城区清波街道幸福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正式落地清波街道太平坊巷3号。该中心融入清波街道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幸福清波社区发展基金会、清波街道善立方等服务阵地,以非遗文化活化利用为切入点,联动辖区商家、居民与爱心人士等多方慈善力量,构建“传承 +就业 +消费”三位一体的宋锦手作发展生态,既为非遗技艺注入现代活力,又精准破解社区民生需求,打造出国家级社区治理与文化传承协同发展的典型样本。

一、精准锚定需求,以非遗手作破解民生痛点

幸福益+深入调研辖区群体需求,将宋锦手作作为连接民生福祉与文化传承的纽带,实现“一人一技”“一户一策”的精准赋能。

赋能全职妈妈群体,激活“家门口”就业潜力:针对全职妈妈“顾家与创收难兼顾”的核心需求,该中心联合专业宋锦技艺传承人,开设“弹性化”手作培训课程——采用“线上理论 +线下实操”结合模式,灵活设置周末、晚间教学时段,让全职妈妈在照顾家庭的同时,系统掌握宋锦纹样设计、基础缝制等技艺。截至目前,已有 50余名全职妈妈通过培训实现居家就业,人均月增收 2000-3000元,既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又为其重返社会职场积累技能资本。

帮扶工疗站特殊群体,搭建自信成长平台:聚焦工疗站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就业渠道窄、社会融入难”的问题,服务中心联合工疗站打造“宋锦手作工坊”,配备专职技艺导师与心理辅导师,从基础针法教学到成品制作全程陪伴。特殊群体通过参与宋锦书签、香囊、饰品等小件手作创作,不仅每月可获得稳定收入,更在技艺打磨中逐步建立自我认同——有残障学员表示:“看着自己做的宋锦作品被认可,终于觉得自己也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目前,工坊已累计帮助 30余名特殊群体实现“技能增收 +心理赋能”双重目标,相关经验被纳入浙江省特殊群体就业帮扶案例库。

二、联动商户资源,构建“教学 +体验 +销售”良性循环

幸福益+充分挖掘御街商户资源优势,推动宋锦手作从“技艺传承”向“场景体验”“市场转化”延伸,形成全链条发展闭环。

商户化身“非遗课堂”,让文化体验触手可及:遴选御街内具有文化氛围的茶馆、文创店、民宿等 10余家商户作为“宋锦体验教学点”,邀请商户经营者参与非遗教学培训,成为兼职宋锦技艺指导员。居民与游客无需专门前往培训机构,在逛街、休闲过程中即可走进商户,参与 1-2小时的宋锦简易手作体验(如缝制宋锦杯垫、编织宋锦挂饰),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宋锦“通经断纬”的技艺精髓与宋代美学韵味。截至 2024年 5月,累计开展体验活动 200余场,覆盖居民与游客超 1000人次,让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门店搭建“展示销售平台”,打通市场转化最后一公里:推动御街商户设立“宋锦手作专区”,集中展示销售全职妈妈、工疗站特殊群体制作的宋锦成品。中心协助清波街道慈善超市建立“统一品控 +明码标价 +溯源介绍”机制——每件作品均标注制作者信息(如“此作品由工疗站学员 XX制作”),通过故事化呈现增强消费者情感共鸣。同时,联合商户开展“非遗消费帮扶”活动,如“购买宋锦手作满额赠体验课”“节假日限定宋锦礼盒”等,既提升商户客流量,又拓宽手作产品销售渠道。目前,宋锦手作月均销售额突破 5万元,形成“居民参与制作—商户助力销售—收益反哺创作者”的良性循环,让非遗技艺真正实现“活态传承、价值变现”。

三、凝聚多方合力,探索社区治理与文化传承新路径

幸福益+的实践,打破了“政府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构建起“幸福益+牵头、基金会共建、商户助力、居民参与、爱心人士支持”的多元协同格局。爱心人士通过捐赠原材料、资助培训课程、认购手作产品等方式参与其中,累计捐赠物资与资金超 10万元;社区则通过宣传栏、公众号等平台,宣传宋锦手作背后的民生故事与文化价值,营造“人人爱非遗、人人助民生”的社区氛围。

这一实践不仅让千年宋锦在现代社区焕发新生,更为国家级非遗传承提供了“接地气、可持续”的实施路径——以社区为载体,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市场机制为支撑,让非遗技艺从“博物馆里的展品”变为“居民手中的技能、生活中的产品、社区里的文化”,实现了文化传承、民生改善与社区发展的多方共赢,为全国社区层面的非遗活化利用与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清波经验”。

(王莉、来源: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杭州市上城区幸福清波社区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