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守望,用爱点亮学子心灯——记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辅导员张煜可的育人情怀
发布时间:2025-09-26 13:46:5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在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的校园里,学生们总能看到一个熟悉而温暖的身影。她不是传统意义上只在讲台上授课的专业教师,却是离学生最近、操心最多、被学生们亲切称为“可姐”的人。她,就是扎根学生工作一线整整十年的专职辅导员张煜可。十载春秋,她用脚步丈量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用倾听化解青春的无数烦恼,更用无私的爱与专业的智慧,成功干预了30余起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将多名站在人生悬崖边的学子拉回安全地带;她悉心指导,成就了近百名学子在学业、竞赛和职业道路上绽放光彩。
学生在哪里,岗位就在哪里
辅导员的工作,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琐碎,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复杂,更是“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与守护。张煜可老师深知,这个岗位的核心是“辅”学生成长、“导”学生成才、“员”学生梦想。十年来,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永远是学生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的号码。深夜护送突发疾病的学生就医、耐心调解宿舍矛盾、与经济困难学生促膝长谈帮助其申请助学金并树立信心……这些场景构成了她工作的日常。
然而,最具挑战也最显担当的,是面对那些被抑郁、焦虑等情绪困扰,甚至产生轻生念头的学生。曾有一名女生因家庭变故和学业压力双重打击,封闭自我,情况危急。张煜可察觉后,连续数周每天陪她散步、吃饭,耐心倾听,同时迅速启动学校-学院-家庭联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协同专业心理咨询师,用温暖与坚定一点点融解学生心中的坚冰,最终帮助她重拾生活勇气,顺利完成学业。这样的案例,在张煜可的十年辅导员生涯中并非个例。
据统计,经她成功干预和长期跟踪帮扶的严重心理危机学生超过30名,她建立的“一生一策”成长档案,记录着每一个孩子的转变与成长。她常说:“挽救一个学生,就是挽救一个家庭,更是为社会守护一份希望。这份工作的价值,无法用任何指标衡量。”
不仅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
除了是生命的守护者,张煜可更是学生成长的导航员。她敏锐地意识到,新时代的辅导员不能仅仅满足于“消防员”角色,更要主动谋划,成为学生职业发展和全面成长的助推器。她将思政工作融入日常管理,利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谈心谈话等契机,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需要。她充分发挥自身在国防教育领域的专业特长,指导学生参与“爱我国防”演讲比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和演讲等活动,累计指导超过50名学生在各类省级、市级竞赛中斩获佳绩,多名学生因此明确了职业方向,选择投身国防事业或基层工作。
在职业规划方面,她更是倾注心血,担任学校职业规划大赛的指导老师,为学生们分析行业趋势、打磨简历、模拟面试,成功帮助近100名毕业生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或明确了考研方向。她指导的学生在湖南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屡获殊荣,她本人也多次荣获“优秀指导老师”称号。学生们都说:“可姐就像一盏明灯,在我们迷茫的时候,总能给我们指出最清晰的方向。”
追求卓越,做专业化道路上的先行者
面对“0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和新需求,张煜可深知,仅凭一腔热情远远不够,辅导员工作必须走向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怀着对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对自身能力的更高要求,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毅然选择了攻读博士学位这条艰辛之路。成功考取湖南师范大学辅导员博士研究生,她在实践积累与不是才人莫献理论研究中综合探索,不断前进。
她将工作中遇到的痛点、难点转化为学术研究的课题,其主持的省级课题《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高校国防教育路径探索》、市校级课题《深化全民国防教育视角下的职教本科军事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以及参与的多项省市级课题,都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辅导员工作实际,旨在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再用以指导实践创新。这种“实践-研究-再实践”的循环,使她的工作充满了理性的光芒和科学的效能。从一名普通的辅导员到博士研究生,张煜可用自身行动为学生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榜样,也展现了新时代辅导员从“事务型”向“专家型”转变的必然趋势。
十年守望,初心不改。张煜可老师用三千多个日日夜夜的陪伴与坚守,诠释了“辅导员”这三个字的千钧重量。她挽救的每一个年轻生命、成就的每一个学生梦想、获得的每一项荣誉(包括国防教育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青团干部、多项赛事优秀指导老师等),都是她育人路上最坚实的脚印。(图文/谭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