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党务公开栏“深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9-30 09:18:0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党务公开是加强党的建设、发扬党内民主的重要举措。然而现实中,个别单位却将党务公开栏“藏”进办公室,表面上落实了要求,实则折射出值得警惕的形式主义倾向。此类现象不仅违背公开的初衷,更削弱了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之间的信任纽带,必须从思想认识、制度执行和监督机制等多层面深入剖析,切实加以纠正。

透过现象看本质,党务公开的核心在于通过信息透明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增强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试行)》明确强调,公开的目的是“发扬民主,回应党员和群众关切”。而将公开栏设置于群众难以接触的办公室内部,实质上架空了公开的实质意义,使“公开”如同纸上谈兵,等同于“自说自话”,既无法实现监督,也难以凝聚共识,是一种典型的“伪公开”。

究其根源,此类问题暴露出部分单位在思想认识、监督机制和群众观念上仍存在短板。其一,政治意识不强,责任落实虚化。一些党组织把党务公开视为“软任务”,重形式、轻实效,认为“有栏即可、贴出即完”,缺乏推动真实公开、有效公开的政治自觉。其二,监督检查缺位,问责力度不足。上级监督和同级纪检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此类形式主义问题,反映出监督工作仍存在“走过场”现象,未能形成有效震慑。其三,群众观念淡薄,公开意识错位。党务公开的根本目的是方便群众监督、密切党群关系。把公开栏“藏起来”,反映出部分党组织对“依靠群众”“接受监督”的消极态度,无形中在党和群众之间筑起“隔心墙”。

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监督和引导两方面发力,推动党务公开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一方面,要强化监督检查,压实主体责任。将党务公开栏的设置规范、内容更新、实际效果等纳入日常监督和专项巡察范围,通过“四不两直”等方式开展实地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对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形成有力震慑。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引导,树立正确公开观念。通过案例解析、政策培训等方式,推动各级党组织深刻认识党务公开的政治意义和实践价值,树立“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结合实际优化公开方式,积极运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扩大公开覆盖面与参与度。

党务公开不是“可有可无”的程序性工作,而是推进党内民主、加强党群联系的重要途径。唯有让公开栏真正“立在阳光下”、让权力运行全程透明,才能筑牢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信任基石,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实现党务公开制度的设计初衷与实践价值的统一。(富宁县那能乡纪委:余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