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康养旅居:银发经济新引擎的崛起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30 14:41:4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深化的背景下,银发经济已成为重塑经济结构、激活消费升级的核心力量。而云南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多元的民族文化与丰富的康养资源,正将“康养旅居”打造为连接银发经济与区域发展的核心纽带。这里不仅深度融合旅游的休闲属性与康养的功能价值,更以“四季如春”的温润气候、“推窗见绿”的生态环境,精准契合了老年群体“健康养老”的刚性需求与“品质享老”的精神追求,推动云南康养旅居产业迈入全新发展阶段。

需求与消费双轮驱动,云南康养旅居市场规模持续扩容

近年来,康养旅居市场凭借庞大的需求基数与持续提升的消费能力,实现了规模的跨越式增长,成为银发经济中增速最快的领域之一。云南康养旅居市场依托“全国老年需求”与“本地资源优势”的双向赋能,实现了从“区域特色业态”到“全国热门目的地”突破性发展,成为云南银发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从需求端来看,全国庞大的老年群体为云南康养旅居市场提供了坚实客源支撑,根据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 2024年末,全国 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 31031万人、占总人口 22.0%,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 22023万人、占总人口 15.6%。而老年群体选择康养旅居目的地的首要标准就是“气候适宜、生态优良”,云南恰好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气候条件完美匹配这一需求。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202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云南全省森林覆盖率达 55.25%、森林蓄积量 21.44亿立方米,两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且 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多年超 98%。良好的自然资源让云南成为全国老年群体“避寒避暑、康养养生”的首选地,这一市场热度也得到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的印证:2024年旅居云南总人数达 389.75万人,其中旅居养老占比约13%,如今到云南旅居已成为老年人的优先选项与新时尚,持续为云南经济发展注入强劲“银发动能”。

从消费端看,老年人消费能力与云南服务供给的“双向升级”,为市场注入强劲动力。一方面,我国养老金水平连续上涨,老年人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加之子女对父母康养旅居的支持力度加大,进一步释放了老年群体的消费意愿;另一方面,住宿形态从早期的“候鸟式租房”逐步升级为专业化的“高端康养社区”,服务模式从传统的“单一观光”拓展至涵盖健康监测、医疗护理、文化休闲等在内的“全链条康养服务”,多元化消费场景的持续丰富,有效契合了老年群体对高品质旅居生活的需求。亮眼的数据更印证了市场活力,据云南省人民政府数据显示,2024年云南旅居消费规模突破 426亿元;2025年1月至8月,这一势头持续攀升,旅居人数已达380.1万人次,同比增幅高达50.6%。

从“养老”到“享老”,云南康养旅居需求转向个性化与多元化

随着老年群体消费观念的迭代,云南康养旅居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气候避居”,而是全面转向“品质化、个性化、体验化”的“享老”新阶段。

在健康需求上,云南将“生态优势”与“健康服务”深度绑定,实现从“被动康养”到“主动健康管理”的跨越。以往老年人赴云南旅居,多是“靠气候养身体”的被动模式;如今,他们更追求“生态 +医疗 +养生”的全链条服务。例如在普洱,康养项目依托“茶马古道”沿线的原始生态资源,推出“森林疗愈 +中医养生”定制套餐:老年人可在参天古林间开展“森林徒步、负氧离子呼吸疗法”,傍晚回到社区后,还能体验当地中草药泡脚、艾灸理疗,让健康管理融入旅居日常。

在文化体验需求上,云南将“民族文化”融入旅居生活,满足老年人对“精神滋养”的追求。老年群体不再满足于“逛景点、拍照片”,而是渴望深入感受云南的民族风情。例如,在大理,康养项目组织老年人学习白族扎染、体验三道茶制作,参与“白族火把节”民俗活动。让康养旅居不仅是“身体的放松”,更是“精神的充盈”。

在生活品质需求上,“适老化 +情感陪伴”成为核心诉求。住宿方面,大理、腾冲等地的康养社区均配备无障碍通道、24小时紧急呼叫系统、适老化卫生间,部分社区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专属陪护服务;饮食方面,项目结合云南食材多样性优势,推出“营养均衡 +民族特色”的定制餐食,如针对糖尿病老人的“苦荞饭、野菜套餐”,针对高血压老人的“低盐傣味餐”;社交方面,“老年合唱团”“普洱茶品鉴会”“民族广场舞比赛”等活动常态化开展,让在社区旅居的老年人与当地居民互动中收获友谊,感受旅居生活的温度。

跨界协同创新,云南构建“康养 +”融合发展新生态

依托“生态基底优越、民族文化多元、医疗资源独特、旅游场景丰富”的先天优势,云南打破康养旅居产业的传统边界,以“康养 +”为核心路径,串联“生态、文化、医疗、旅游”四大资源,构建起特色鲜明、体验多元的融合发展新生态,为不同需求的旅居人群提供“全场景、个性化、高品质”的康养服务。在“康养 +医疗”领域,在西双版纳引入傣医针灸、药浴治疗风湿骨病与失眠,在文山结合“三七之乡”优势推出“三七养生 +慢病管理”服务,筑牢老年人旅居健康底线;在“康养 +旅游”领域,将景区资源与康养服务深度衔接,腾冲火山热海周边康养酒店打造“白天逛地质公园、晚上享硫磺泉泡浴与理疗”的体验,在“康养 +文化”领域,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竞争力打造差异化产品,德宏州则融入景颇族目瑙纵歌节、阿昌族刀具制作体验,让康养旅居充满民族风情;在“康养 +体育”领域,依托户外资源推出适宜老年人的项目,玉溪抚仙湖周边组织“环湖慢走、太极晨练”,在运动中激活老年群体活力,全方位丰富康养旅居体验。

从傣医药的非遗传承到三七之乡的药材赋能,从火山温泉的地质疗愈到哈尼梯田的农耕体验,云南“康养 +”融合发展模式正以“资源整合、场景创新、服务贴心”的优势,成为全国康养旅居产业的标杆,为更多人提供“在自然中养生、在文化中养心”的高品质生活体验。(作者:方婕、尹彦娥/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