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思政赋能大学生数字素养提升

发布时间:2025-10-03 16:41:0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数字思政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数字空间为载体、以价值引领为核心,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思政工作体系,在虚实交互中实现技术赋能与精神塑造的双向贯通。在数字技术重构社会运行逻辑的当下,大学生的数字素养是其在数字时代适应技术发展、参与社会生活、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能力体系,它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操作层面,更包含认知、行为、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当数字技术从工具层面向深层逻辑渗透,数字空间已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重要场域,而算法推荐制造的“信息舒适区”使传统思政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重构,在此背景下,数字思政视域下的大学生数字素养提升路径探索,本质上是对“技术如何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命题的回应,更是应对时代挑战、实现育人目标的必然要求。通过构建数字素养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培育体系,既能增强大学生在数字世界的适应力、创造力与免疫力,又能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思想保障。

一、从课程到生态:打造沉浸化数字素养培育新场域

在数字思政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绝非依赖几门孤立课程或零散活动就能实现。传统“课程本位”的模式,将数字素养窄化为工具性技能的传授,难以应对数字时代对个体思想认知、伦理判断、价值取向带来的深层次冲击。所以,因此,我们必须打破传统课程边界,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沉浸化的数字素养培育新场域,让大学生在真实的数字生活场景中,最终实现数字知识、应用能力与价值素养的协同内化与深度升华。

从课堂教学的生态起点来看,需推动课程内容从技能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型,打造跨学科、模块化的课程矩阵。突破“课程孤岛”,推动数字素养教育与思政课深度融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应主动拥抱数字时代议题,通过案例教学、主题研讨等方式,将数字素养的核心要素有机灵活嵌入思政教育的肌理之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数字”的育人格局,实现数字素养培育的专业化与广泛化;开设模块化、项目化的数字素养核心课程群,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数字技术与素养必修或核心通识课程,融通“线上线下”课程,从而构建起一个“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沉浸式数字素养培育场域。

二、从知识到行为:打造知行合一数字素养新范式

在数字思政视域下,大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常面临“知而不行”“重知轻行”的现实困境,这种“知”与“行”的脱节,是数字素养培育效能不高的关键所在。唯有打破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壁垒,让大学生在数字场景中实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知其当为”,推动数字素养教育实现从知识本位到行为本位的深刻转变。

构建起知行深度融合的数字素养全新范式是一个为以服务学生为中心、以真实问题为牵引、以行为改变为目标的系统性工程。知行合一首在“知”的深化与内化。此处的“知”是“真知”,而非浅层的知识记忆,还包括对数字时代生存法则、伦理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深刻理解与认同。所以要深化数字伦理与法治教育,让学生清晰知晓数字行为的法律红线与责任底线,强化数字社会责任教育,从而为从“知”到“行”的飞跃提供持续的精神动能。同时,“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认知向行为的转化,需要搭建可感知、可参与、可模仿的场景载体,摒弃单向度的课堂讲授,全面推行基于真实情境的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和模拟实践。兼顾不同素养水平学生的需求,创造大量真实且高度仿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逻辑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从封闭到开放:搭建一体化数字素养赋能新平台

在数字时代下数字技术本身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与互联性,而传统的素养培育主体往往局限于高校教师,培育资源呈碎片化分布,培育服务多集中于校园内部。因此,大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亟需突破传统教育体系的封闭性,以协同共生为核心理念,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构建政府主导、高校主体、企业支撑、社会参与、家庭协同的一体化数字素养赋能新平台,实现数字素养教育的“无边界化”与“精准化”,为大学生数字素养提升提供全方位、持续性的支持。

协同共生的核心在于打破主体、资源、场景的封闭壁垒,明确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家庭的角色定位与权责分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从而改变高校单打独斗的现状。政府层面需发挥主导统筹作用,为平台建设提供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高校需承担主体实施职责,整合校内资源,组建数字素养教学团队,共同开发跨学科课程资源,同时对接外部主体,承接政府、企业委托的实践项目,成为平台资源整合与教学实施的核心枢纽;企业需发挥技术与实践支撑作用,为学生提供从平台学习到企业实践的衔接渠道,为平台注入行业资源与实战场景;社会与家庭需扮演延伸赋能角色,吸纳公益组织、行业专家、网红博主等社会力量参与内容生产,形成培育合力。

四、从经验到智能:创建智慧赋能素养评价新体系

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教育实践的“指挥棒”,而传统的“经验依赖型”的数字素养评价方式已难以适应动态化、场景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慧技术的发展,需推动数字素养评价从“主观经验”向“客观智能”、从“结果考核”向“过程赋能”、从“静态结果”向“动态过程”的战略转型,创建一套科学、精准、发展性的智慧赋能评价新体系。

需要搭建全场景、多渠道的智能数据平台,整合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维度数据,破解传统评价数据片面难题。结合数字思政要求与数字时代特征,突破传统重技能、轻素养的局限,构建多维动态的智能评价指标体系,破解传统评价维度单一难题,并借助智慧技术实现指标的动态优化,确保评价全面性与时效性。开发精准分析的智能评价模型,破解传统评价分析粗放难题,实现数据的精准分析、动态追踪与趋势预测。打造赋能导向的评价结果应用体系,将评价结果转化为学生素养提升的动力、教师教学优化的依据、校企协同培育的参考,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建”,破解传统评价结果闲置难题。建立安全合规的智能评价保障机制,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安全,建立可信、可控、可持续的评价生态,破解传统评价风险隐患难题。(川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龚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