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银菊社区“破题”新思路,“三治融合” 专治社区“疑难杂症”

发布时间:2025-10-09 09:42:3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楼上拖动桌椅声,声声扰邻;管道堵塞、沟通不畅,事事牵心。”这些城市社区治理中常见的“老大难”问题,在桐乡市梧桐街道银菊社区,却有一套不靠“硬碰硬”的“软化解”秘诀。社区不再仅仅是矛盾的“调解员”,更化身为激活居民共治共享的“设计师”,让“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从理念落地为一个个充满巧思的生动实践。

“最小单元”议事:污水管疏通的“自治”智慧

德利花园20幢的污水管堵塞,维修方案却因楼下商铺老板的顾虑而一度陷入僵局。银菊社区没有采取传统反复协调的方式,而是选择“把话语权交给当事人”。一场由社区搭建平台,物业、业委会、相关业主和商铺老板共同参与的“最小单元”议事会迅速召开。会上,商铺老板坦诚表达了施工可能影响经营的担忧,业主则陈述了生活的不便。经过多轮沟通,最终形成了兼顾各方诉求的解决方案:在保留商铺原有管道的基础上进行疏通,并增设新管道,避开商铺内部空间,同时利用非营业时段施工,最大限度减少干扰。这场高效的“最小单元”协商,不仅疏通了堵塞的管道,更连通了人心,将曾经的“堵心”事,变成了邻里互谅的“舒心”局。

“汪星人”公约:不文明养犬的“法治”新体验

面对金色年华小区的不文明养犬问题,银菊社区的“法治”手段也充满了创新。社区没有止于贴通知、发传单,而是发起了一场“萌宠来袭・文明同行”的活动。活动中,养犬户和非养犬户共同讨论,制定了图文并茂的文明养犬公约,并设置了“宠物便便箱”和趣味指示牌。更重要的是,社区引入了“法治”的刚性:建立“红黄蓝”三色管理机制,对初犯者提醒(蓝),再犯者警告(黄),屡教不改者则联动执法部门严格依法处理(红)。这种“软引导”与“硬约束”相结合的方式,让法治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成了守护社区和谐的清晰路标。

“静音”防滑垫:噪音纠纷的“德治”温情反转

德利花园小区一起看似平常的噪音投诉,迎来了一个暖心的结局。面对楼下住户的反映,社区工作人员并未止步于常规劝解,而是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桌椅防滑垫。在轻松融洽的交谈中,社区工作人员和楼上住户聊起了楼板隔音的客观局限,并提议:“咱们试试这个‘小帮手’,看看效果如何?”这份将心比心的体贴,瞬间融化了可能产生的对立情绪。楼下住户很快发现,刺耳的拖拽声变成了轻微的摩擦声。一场可能激化的邻里纠纷,就在这样充满人情味的“德治”智慧中悄然消融。更令人欣慰的是,这次沟通不仅解决了噪音问题,还意外地促成了楼上楼下邻居的第一次友好交流。

在银菊社区,“三治融合”绝非自治、法治、德治的简单拼凑,而是一套精准对接社区治理痛点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它以“德治”为温情纽带,用共情化解对立,让邻里关系在理解中升温;以“自治”为参与桥梁,让居民从治理的“旁观者”变为“主人翁”,在协商中凝聚共识;更以“法治”为坚实底线,用明确的规则守护公平,为社区和谐筑牢屏障。在这里,基层治理不再是被动应对问题的“救火行动”,而是主动破解难题的“精细工程”。它生动诠释了始终保有直面矛盾、化解矛盾的智慧与温度,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共建共享中感受到归属感与幸福感。

(梧桐街银菊社区:梅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