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东这个剧团演员没有一分钱报酬,却薪火相传了八十载
发布时间:2025-10-10 10:51:3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穿越烽火硝烟,歌声激荡八十载;传承奉献初心,艺苑群花竞芳菲。9月8日晚,江苏如东掘港黄海剧团建团80年优秀文艺节目展演活动在县文化馆小剧场举行,110名新老团员表演的《一团火焰出“海”来》等12个节目,把观众带到79年前冒着敌人的炮火演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拉纤上工地为民工送精神食粮的难忘岁月,激情抒发续写文化惠民黄海长歌的豪情壮志。
“八十载薪火相传,八十载接力奉献,八十载春华秋实,黄海剧团成立80年来,一代代团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生活、服务人民,守正创新,自编自导自演,以一流的艺术表现力、直抵人心的感染力,不断焕发时代的光彩,唱响江海大地,唱进老百姓心里,今年3月入选全省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对象名单,成为绽放在江海大地上的一颗艺术明珠。”掘港街道党工委书记钱宏彬说。
共同坚守“戏比天大”
“歌声作刀枪,舞台当战场。”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掘港镇地下党支部书记何德龙召集一批有志青年开会,提议以文艺为武器,唤醒民众,得到大家的一致响应,一颗革命文艺的火种点亮了黑暗的夜空。
“戏比天大”,是黄海剧团的团魂。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第二场战斗在皋南打响,黄海剧团赶到前线慰问演出,途中团员刘鑫不幸中弹牺牲。团员们踏着先烈的足迹,擦干身上的血迹,继续演出,一批又一批血气方刚的青年在他们的作品鼓舞下,从演员干起,陆续走上革命道路,而留在如东的就像一粒粒种子,在服务群众的沃土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945年9月加入黄海剧团的汤致中,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从团员到团长,一干就是70年。离休后,他本来可以在家里颐养天年,可他痴迷于群众文化事业,带领剧团每年演出50多场。2007年12月,洋口港阳光岛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赶赴工地演出前,他的血压突然升到200/120,医生叮嘱他必须静养,他也知道上岛会有风险,可他心里更清楚“戏比天大”,让医生打了一针,吞下几粒降压药,带领60多名团员直奔海岛。“想不到你们,乘风破浪来到了岛上工地,为我们送来精神食粮。”观看节目的中交二航局三公司的建设者拍板叫好。
黄海剧团的“当家人”不好当,既要懂文艺、能扛艺术大旗,又要善管理、能攥紧团队人心,更别说这民间文艺团体的“一把手”还分文不取,愿意接这副担子的人少之又少。去年8月,曾当选“全国艺术教育先进个人”的吴建一,二话不说拿起第12任团长的接力棒。她一上任亮出硬招:“艺术大练兵”强功底、“锻造青年新秀”育新人、“精品破圈”扩影响,一套“组合拳”把剧团拧成了一股绳,演出的一台台节目叫好又叫座。
为观众解渴而创作
“我们喜欢看黄海剧团的演出,因为,他们演的百姓开窍的戏。”走在如东大街小巷和乡村田野,无论是市民,还是村民,提起黄海剧团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上几句。
“人情越来越重,没有红包就进不了门儿。人情,收走了亲情;人情,收走了友情。今天,我和女儿决定,我家的喜事只收祝福,不收钱……”黄海剧团曲艺组负责人高启华,是退役军人,曾经是部队的“笔杆子”,能写、能拉、能唱、能演。他创作的小品《人情》满是地道方言的烟火气,没讲大道理,只拿真实案例说事儿,把婚事新办揉进家常话里,台词讽刺、幽默,台下观众听着听着就绷不住了,嘴角一扬,忍俊不禁。他的作品小品《相亲》《此路不通》《深夜急诊》《祖孙三代一起照镜子》《社区新风》等,同样“接地气”,直戳时弊,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写身边的事儿,演身边的人,是黄海剧团的传统绝活儿。2002年5月,如东县属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1万多名职工面临下岗分流,抵触情绪相当大。黄海剧团自编自导自演,推出一台大型方言滑稽戏《老婆要往天上飞》,讲述了某纺织企业一群女工下岗失业后,不等不靠不要,调整心态,扬一技之长,二次创业,闯出了一番新天地的感人故事。在全县巡演,观众场场爆满,如东县委、县政府领导称赞这台节目是改革攻坚的“减压阀”、引导二次创业的“救心丸”。
演出高品位的节目,创作是“头道工序”。吴建一接任后,把提高演出质量摆上“头版头条”,一批骨干演员应招即来,反映家乡巨变的表演唱《走在如东的大街上》、腰鼓舞《黄海欢歌》、快板剧《说彩礼》、舞蹈《如东我家乡》等一批原创节目完稿后,大家一起打磨,反反复复修改。
精心排练,是赢得观众欢迎的根本。黄海剧团团员虽然都是“半路出家”,但每一场演出都产生轰动效应。排练环节,演员们一个个精益求精,夏天每天换三套衣服,汗水湿透了,换了再上场。在排练舞蹈《我心中的红》,演员们摸爬滚打,膝盖皮磨破了三次,没有一个中途退场休息,咬牙坚持。佘建梅家中有事,她克服困难,自己排练一课不拉。演员许映梅已经当了外婆,排练节目时,不在排练的演员轮流替她照护出生9个月的外孙女。
正是把对群众文艺事业的执着追求,化作精耕细作,黄海剧团的节目从工棚、田间地头,一直演到了上海、香港和首都北京,先后在全国和江苏省比赛中斩获大奖30多项。
奉献赞歌接力唱
作为民间艺术团体,扎根80年来,之所以历经风雨做到队伍不散,一代代文艺新苗茁壮成长,“奉献”二字,是他们坚守文化惠民初心的深情礼赞。
黄海剧团一没有编制、二没有报酬,演员全部是自愿加入。“不是有才你就来,而是我愿奉献我才来。”舞蹈演员朱亚梅说。请舞蹈教练排一个节目,花费几千元。2007年,在黄海大酒店工作的朱亚梅,因为喜爱舞蹈,得知黄海剧团舞蹈演员青黄不接,毅然加入,不仅是台柱子,还成了舞蹈队的义务教练,编排、教学、演出,占用了一半时间,没有一分报酬,全是义务劳动。2011年7月,舞蹈演员赵莉萍来到黄海剧团,当起了兼职教练、道具管理员,演出服买不到,自己量体裁衣加工,白天排练,晚上回到了家,一针一线地缝上装饰品。“‘三下乡’演出在冬天进行,遇到雪花飘舞的天气,穿着裙子露天演出,冻得瑟瑟发抖,音乐声一响,一个个跳得热火朝天。”赵莉萍说。
“金嗓子”鲍金坤,是黄海剧团响当当的第二代演员。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他便带着妻子一同扎根剧团,从尘土飞扬的围垦工地、机器轰鸣的企业车间,到炊烟袅袅的农家小院、灯光璀璨的省城舞台,处处留下夫妻团员为观众歌唱的身影。如今78岁的他,依旧活跃在舞台上,为观众纵情放歌。
“进剧团13年了,演出没有报酬,还要贴钱,你觉得值得吗?”“值!”“工地洋喇叭”李亚梅说:“参加民间演出队,演一场200块,不少人请我,我没去。我进黄海剧团,就是传承老一辈的无私奉献精神,要是图钱就不来了。”李亚梅是多面手,女声独唱是她的拿手好戏,演小品惟妙惟肖。
“黄海百灵鸟”缪忠玉,曾经是江苏省军区文工队歌唱演员,加入黄海剧团23年了,把最美的歌儿献给如东观众,是他的一辈子的追求。
“老演员们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家务事儿多,但是,一个个克服困难,牺牲小我,为百姓义演,他们的精神感染着我,让我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去年8月,23岁的周晓宇刚从北京演艺学院毕业,就跨进黄海剧团,挑起高难度舞蹈动作的重担。她在民营企业上班,一年就有半年服务文化惠民。
八十载岁月流转,掘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始终把黄海剧团的成长放在心上、护在手里。从精心选配剧团带头人,到为排练场地“保驾护航”,再到牵头策划一场场惠民文化活动,全方位的扶持从未缺席。正是这份用心,让这支百姓喜爱的文艺轻骑兵既能紧跟时代“接天线”,又能扎根群众“接地气”,成了百姓常看常新的“文艺常青树”。
“老百姓在哪儿,我们的舞台就在哪儿,写身边人,演身边事,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把新时代的故事演给更多观众看,为打造‘念念不忘、和美掘港’奉献更精更美的精神食粮。”从9岁到78岁的新老团员一起发出铿锵誓言。(杨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