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治未病”思维,筑牢作风建设防线

发布时间:2025-10-10 11:22:2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中医“治未病”理念,蕴含着防微杜渐的深刻哲学。《黄帝内经》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其核心要义在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这种注重预防、着眼长远的系统性思维,对于破解作风建设“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的难题,构建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固本培元,强化“未病先防”的政治自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作风建设必须从思想源头抓起,让理想信念成为抵御不良作风的天然屏障。要建立常态化教育机制,通过"情景式+体验式"教学,组织干部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在现场感悟中补足精神之钙。创新开展"典型案例复盘剖析",组织干部深入研讨问题根源、演变过程和防治措施,变"事后追责"为"事前预防"。建立干部思想动态定期分析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思想偏差,让纪律规矩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源头上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

抓早抓小,完善“欲病救萌”的监督机制。作风建设贵在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要健全监督体系,织密监督网络,综合运用谈心谈话、巡视巡察、大数据分析等手段,精准识别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干部身上出现的轻微症状,要及时“咬耳扯袖”、“红脸出汗”,通过提醒帮助、批评教育,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纠正。要践行“四下基层”工作方法,深入一线了解干部真实情况,把监督触角延伸到“八小时之外”,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错误。

标本兼治,构建“瘥后防复”的长效机制。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要坚持问题导向,对已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加强跟踪问效,确保整改到位、不留死角。要着眼长远,不断完善密切联系群众、规范权力运行、科学考核激励等制度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力。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以良好作风展现新时代干部的新气象、新作为。

“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以“治未病”思维深化作风建设,体现了对干部成长规律和作风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通过筑牢思想根基、强化日常监督、健全制度保障,必将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山东省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组织部:吴忠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