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五长”协同治理模式,洛阳江“点水成金”探索“美丽河湖”建设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10-11 10:20:0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是各地面临的重要课题。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以洛阳江流域治理为实践载体,创新推行“五长治理协同”模式,通过系统治理、智慧管护、文化赋能与价值转化,使曾经水质堪忧的河流焕发新生,成功探索出一条“点水成金”的美丽河湖建设路径,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地方经验。

洛阳江作为泉州市第二大河流,河道总长54公里,流域面积556平方公里,不仅承担着沿线数十万群众的用水需求,还孕育了独特的水文化资源——全国唯一以女性建设者命名的惠女水库,以及承载千年历史的洛阳桥等文化地标。然而,随着流域内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生活污水直排、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排放等问题日益凸显,洛阳江水质一度持续下降,既威胁居民饮水安全,也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为破解治理困境,洛江区以“恢复河湖基本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改善河湖水环境质量”为总体目标,锚定“生态安全、文化彰显、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建设方向,系统推进治理工作。

一、强化系统治理,筑牢河湖生态本底

治理工作启动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超过5亿元,先后制定《洛阳江流域综合规划》《洛阳江干流(西埭桥至福厦高速)治导线规划报告》,将河道生态保护蓝线纳入“多规合一”体系,建立“一河一档一策”管理制度,为流域治理提供刚性保障。针对排水管网病害、排口返黑返臭等问题,开展水环境提质增效“七大专项”行动,推进中小流域治理、城乡供水一体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实施入河入海口及重点内沟河水质溯源整治,彻底解决惠女水库上游仰恩大学及附中1.6万师生生活污水直排问题,显著提升水库水质,切实筑牢饮用水安全“生命线”。

二、创新机制与智慧赋能,提升长效管护水平

洛江区构建“双河长领衔+专班调度+量化考评”三级联动机制,由区级、流域河长牵头定期研究遗留问题,带头巡河督导;推行“河湖长+公检法司”联动模式,严厉打击涉水违法行为;鼓励企业担任“企业河长”,认养河段,形成多元共治格局。同时,搭建洛阳江数字孪生流域平台,通过无人机低空巡查、水质自动监测站24小时监控、高空高清探头全天候监管、智能巡河APP闭环管理,构建“天上巡、点上测、岸上查、面上控、网上管”的多维智慧监管体系,推动管护方式从“人工巡查”向“科技赋能”转变,大幅提升治理效能。该平台相关经验获CCTV综合频道报道,并荣获2023年第六届“绽放杯”水利海洋专题赛一等奖。

三、推动文化赋能与价值转化,实现“点水成金”

在生态改善基础上,洛江区深入挖掘水文化价值,推动“生态红利”转化为“经济收益”。依托惠女水库、洛阳桥、俞大猷公园等节点,打造融合水利文化、民间传说、名人历史、桥梁建筑于一体的特色旅游线路;以惠女水库展览馆为核心,开发“水利研学+红色教育”路线,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惠女精神;在仙公山景区入口结合生态长廊打造湖畔花海“夜市经济”,带动滨水商业发展;对龙潭溪、后溪等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培育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水上运动、“洛水仙山宴”等新业态,形成“农、旅、吃、住、游”融合的水线共富带。数据显示,仅河市、马甲、阳江三个片区通过水文旅融合,年旅游收入已突破10亿元。

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激活绿色动能

洛江区积极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推动生态资产保值增值。一方面,落实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统筹调水区与受水区、上下游、水源地与受益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创新“传统抵押+取水权征信”融资模式,盘活国有水库存量资产,支持水利设施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同时,以阳江水质净化中心为试点,联合保险公司设立水生态环境赔偿基金,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生态效益变现,形成“生态保护—价值转化—经济反哺”良性循环。

经过持续治理,洛阳江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实现“双提升”:2024年,流域断面西埭桥年均水质达标率100%,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河长制工作考评跃居全市优秀等次;2025年4月,洛阳江成功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获8000万元中央财政补助。

洛阳江治理实践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三点启示:一是坚持系统治理是根本,要以流域为单元统筹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等多要素,实现保护与发展协同;二是机制创新与科技赋能是保障,通过多元共治、智慧监管提升治理精细化与长效性;三是挖掘文化价值、推动价值转化是关键,将生态优势与文化特色结合,使“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未来,洛江区将继续以幸福河湖建设为抓手,持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洛江智慧。(泉州市洛江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