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师范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发布时间:2025-10-11 10:57:2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态与就业格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根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师范生是智能教育的“种子选手”,提升人工智能背景下师范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关系民生福祉与国家教育安全的重要命题。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师范生就业能力提升需遵循聚焦产教融创,突出数智赋能,重视情境淬炼,形成制度供给—能力内化—实践检验的师范生能力提升链条。
一、产教融创:打造AI协同育人共同体
在人工智能不断加速迭代的大背景下,《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为高校、政府与产业界共建AI协同育人共同体提供战略指引。“产教融创”并非简单的校企签约,而是通过政策耦合、资源共享与机制创新,把师范生培养从封闭的校园场景推向开放的产业生态,使其在技术升级中完成知识更新与能力再造。地方政府将“师范生AI能力提升专项计划”纳入财政预算,以土地、税收、科研经费为杠杆,吸引行业龙头与高水平师范大学共建“AI+教师教育”产业学院。学院和企业负责战略决策与资源统筹,推进课程共建、师资共享、平台共营,以此打通校企政协同的梗阻,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每一门课程和每一次实训。
资源跨界流动是共同体焕发生命力的血液。在产业端,可依托企业开放语音识别、知识图谱、全息投影等高新技术应用,为师范生提供教育服务的数据场景;在学校端,可将传统课程以“AI+教学”模式重组。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同堂授课,完善“双导师”课堂;在政府端,可设立师范生AI能力认证机制,对接师范生学分,实现校内课程、企业实训、行业证书之间的成果互通。师范生可以在校园里修完基础理论学分,在学校或企业完成项目化实训,再进入联合体内的中小学或教育科技公司顶岗实习,以形成学分—证书—岗位相衔接的培养链。同时,依托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定期发布区域师资缺口与能力需求热力图,动态调整培养目标;借助智能合约技术,把课程开发、实训任务、师资投入等指标上链存证,责任可追溯、绩效可量化;AI就业监测平台实时跟踪师范生的实习表现、就业去向和岗位胜任度,生成可视化成长画像,并回流至课程迭代与资源配置环节。最终形成的“AI师范生能力发展指数”,将智能教学设计、数据驱动评价、班级数字治理等关键行为量化为可比数值。
二、数智赋能:重塑师范生智能教学力
人工智能的纵深嵌入,使教育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同步发生革命性跃迁。以数智技术重塑教学力,核心在于以数据驱动、算法协同、场景重构为杠杆,把师范生从技术消费者转化为技术生产者和教育设计者。
传统师范课程存在“学科孤岛”与“技术补丁”的两张皮现象,人工智能知识往往以通识讲座或选修课程碎片化植入,难以形成迁移力。依托教育大数据中心,师范专业、人工智能学院、共建“AI+学科”融合课程群,以促进知识更新:一是纵向贯通,把机器学习、教育数据挖掘、生成式AI设计等纳入教师教育课程序列;二是横向融通,以学科教学知识为锚点,结合AI技术开发情境化课程,让师范生完成知识迁移;三是动态迭代,将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生成的最新案例、算法、模型实时转化为教学内容,确保课程与产业前沿同频共振。提升教师智能教学力,需在整合“学科理解、学情洞察、技术调节、学习设计、伦理判断”等能力的基础上构建三阶模型:基础阶聚焦工具应用,要求师范生熟练掌握智能备课、智能批阅、智能评价等通用工具;进阶层突出教学设计,训练其基于学习分析设计差异化任务、运用生成式AI设计教学方案;高阶层强调生态创新,引导师范生基于算法伦理原则,通过教学塑造智能教学生态。
智能教学力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尺度。技术越强大,越对教师的价值判断、伦理审视与情感关怀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应将数据素养和算法伦理作为师范生专业成长的核心指标,以提升师范生综合素养。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指导师范生用可视化方式解读学生成长轨迹,用循证思维优化教学决策,防止数据暴力;另一方面,开设算法伦理研讨课,围绕推荐算法偏见、面部识别隐私、生成式AI版权等议题展开辩论,引导师范生深入认识掌握伦理规范。同时,为师范生提供伦理情境模拟训练,在虚拟课堂中认识算法歧视和技术依赖的风险,进一步提升伦理意识。
三、情境淬炼:构建沉浸式就业实训场
师范生面向的是充满不确定性、复杂性与差异性的未来课堂,就业能力的提升必须落实在“真问题、真数据、真学生”的场域当中。以沉浸式就业实训场为抓手,把政府制度供给、校企资源协同与个体能力内化贯通为一条可感知、可验证、可持续的实践链条,让师范生在做中学、研中悟、创中长,实现从“准教师”到“能教师”的跨越。
其一,政校共建“智慧教育实验区”,打造真实供需对接场。依据《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的优化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与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要求,以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区县为试点,与高校共建师范生实训共同体,将区域内的智慧校园、未来教室、教研中心向师范生全面开放。实行双导师制,一线名师负责教学示范与学情诊断;高校AI技术研究者负责算法解释与技术调适。基于备课、授课、评价、教研四项任务在区域教育大数据平台留下全过程数字足迹,这些数据既作为师范生能力画像的依据,也为各地院校锁定适配人才提供参考,实现实训到招聘的无缝衔接。
其二,校企共创“虚拟现实教育工坊”,升级沉浸式研修体验。针对传统微格教学“场景单一、学生虚拟、反馈滞后”的弊端,建立虚拟现实教育工坊,在物理空间与数字孪生空间之间无缝切换。师范生可借此进入等比还原的乡村小学、融合课堂、STEAM空间等多元场景,与AI学生、数字化教材、智能学伴实时互动。系统即时采集师范生的语音、板书、目光轨迹与课堂提问分布,生成多维能力图谱;企业导师则通过“云端工作坊”远程介入,指导师范生调整教学策略,让师范生熟练驾驭新技术,形成面向复杂教学系统的系统思维,提升在智能教育岗位中的就业竞争力。
其三,个体—社群共育“教学成长圈”,提升师范生职业韧性。沉浸式实训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可持续的职业韧性,帮助师范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被动的职业选择变成立足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的终生追求。以数据技术追踪师范生情绪曲线、职业期待与能力短板,并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同时组建跨年级、跨专业的成长社群,定期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沙龙,邀请已入职的学长、教研员、企业HR围绕“如何面对AI替代焦虑”“怎样在不同教育场景中进行教学创新”等主题开展讨论。通过情感互助和经验分享,助力师范生将实训场中获得的技能与经验内化为职业认同与道德信念,在未来的不确定就业环境中获得持续成长的内生动力。
(作者:郑舒文,单位:赣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主义学院)
文章系赣南师范大学就业研究专项课题“‘慢就业’现象下高校师范生就业困境与策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YXJJYZX2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