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革闯将卸下“思想枷锁”

发布时间:2025-10-15 09:48:4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难涉的“险滩”,前方不乏“娄山关”“腊子口”等艰巨挑战。新形势下,一些干部不同程度地出现“不敢闯、不愿试、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究其原因,除了一些干部自身担当精神不足之外,也与一些地方容错纠错机制仍停留在文件层面、落实落地存在差距密切相关。唯有精准实施容错纠错制度,真正为改革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才能彻底解除干部后顾之忧,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良性政治生态和干事环境。

厘清边界、细化标准,让容错纠错有据可依、有轨可循。落实容错纠错,前提在于科学界定容错的界限和情形,明确什么该容、什么不容,决不能把容错当成纪律的“松绑”、管理的“空窗”,而是要为干部在改革探索中树立清晰的“指路牌”和“安全区”。要严格遵循“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准确把握政策界限,要把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探索性失误,与明知故犯、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改革发展的无意过失,与为谋取私利的故意违规行为区分开来;把虽然程序存在瑕疵但出于公心、积极履职的行为,与不负责任、失职渎职的行为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实际系统梳理容错纠错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配套制定清晰规范的操作流程,明确申请、核查、认定、公示、报备等环节的责任主体和时限要求,增强制度的操作性、透明度和公信力,真正让干部在攻坚克难时“心中有底”“脚下有路”。

容纠并举、暖心帮扶,让干部在关怀中重整行装再出发。容错不是最终目的,更不是对失误的简单“免责”,而是帮助干部汲取教训、纠正偏差、继续前进的新起点。要坚持容错与纠错同步推进、同向发力,建立全链条的失误纠偏和问题复盘机制。一方面,对予以容错的事项,要及时启动纠错程序。各级党委(党组)要指导干部深入分析失误原因、找准问题症结,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并加强跟踪问效,确保问题真正解决、工作得到改进,推动“吃一堑”真正“长一智”,把挫折教训转化为宝贵的经验和成长的动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常态化暖心帮扶机制,要体现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的鲜明导向,通过经常性开展谈心谈话,及时了解容错干部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顾虑。对于容错后表现突出、敢于担当的干部,要一如既往地信任使用,在评优表彰、职级晋升、选拔任用时予以客观公正对待,树立“改了就是好同志、干得好照样有舞台”的鲜明信号,最大限度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强化担当、撑腰鼓劲,营造“为担当者担当”的浓厚氛围。容错纠错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于激发干部队伍的担当动力、保护难能可贵的担当闯劲。制度能否真正落地生根、发挥效应,关键看领导干部是否带头、组织是否敢为干部撑腰。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率先垂范,带头遵规守纪、带头担当尽责、带头攻坚克难,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要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鼓励探索者、宽容失误者,当干部因敢抓敢管、敢闯敢试而遭遇挫折、受到非议时,要第一时间站出来为他们说公道话、撑“保护伞”,消除外界杂音,坚决抵制“洗碗效应”,防止“干事多出错多、不干事不出事”的逆向淘汰。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大正面宣传力度,生动讲述改革闯将的精彩故事,公开宣传容错纠错的典型案例,向社会清晰传递“支持改革、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强烈信号。要大力营造“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的浓厚氛围,让广大干部真切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信任,从而心无旁骛、义无反顾地投身改革攻坚一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境界。

容错纠错机制绝非权宜之计,而是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有力保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挑战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支豁得出去、冲得上来、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改革闯将铁军,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作者:内江市委组织部/刘欣、肖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