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江西新能源公司:绿电赛道上的“焕新答卷”
发布时间:2025-10-17 13:55:4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在能源行业加速向绿色、智能转型的浪潮中,江西大唐国际新能源有限公司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产业升级为抓手,主动打破传统发展模式,在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职工开辟了全新的职业赛道。
“老运维”张庆:从“划船巡检”到“云端管控”
在大唐江西抚州临川玉湖光伏电站的集控室里,70后运维中心负责人张庆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指尖在键盘上灵活操作,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实时反映着4900多亩光伏阵列的运行状态。从1991年入职火电厂,到2012年投身新能源领域,张庆在电力运维一线坚守近30年,亲身经历了行业从“人工主导”到“智能引领”的巨变。
“以前的水面光伏运维,全靠‘脚底板 +眼睛’。”回忆起早年工作场景,张庆感慨万千。65个光伏阵列分散在广阔水域,巡检时要划着小船穿梭其间,攀爬管桩排查设备,一圈下来至少要50天。更棘手的是,人工巡检难以发现潜在故障,安全隐患大、效率低,经常是问题出现了才知道,只能被动抢修。
改变始于投入使用的Ⅳ&CV智能融合诊断系统,无人机自动巡飞采集图像,传感器实时捕捉设备数据,大数据与AI算法精准识别掉串、鸟粪遮挡、二极管故障等问题,故障诊断准确率高达95%,全站巡检时间从50天骤减至4天。但新技术落地之初,质疑声四起,张庆也曾是反对者:“干了几十年运维,靠经验排查才觉得踏实,这么复杂的系统,能比人靠谱?”
数据最终打消了所有人的疑虑。系统运行后,设备故障率显著下降,运维效率大幅提升,人力成本节约80%以上,彻底避免了人工错检、漏检问题。张庆主动“放下经验”,从零开始学习系统操作与数据分析,如今已能熟练运用Ⅳ&CV智能系统制定精准运维策略。“现在坐在集控室里,就能实时掌握全站运行状态,通过数据分析提前预判故障,从‘事后维修’变成了‘预防性维护’。”谈及转型感悟,张庆难掩自豪:“我们还成了明星电站,上过央视网专题纪录片《装甲山河、碳路中国》呢!”这位70后电力人用“干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完成了从“传统运维”到“智能管控”的蜕变,成为企业转型路上的“探路者”。
“操盘手”曾志平:从“经验决策”到“数据说话”
每天清晨,江西大唐国际新能源有限公司集控中心主任曾志平到岗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登录集控系统管控平台,查看公司396台风机,2401台逆变器的运行情况。屏幕上清晰呈现着各机组的风速、功率、温度及故障预警等数据,整个公司的生产运行状态,都一目了然。
从2012年入职时的场站运行值班员,到如今统筹全局的集控中心主任,10余年间,曾志平的角色转变,恰是生产模式迭代升级的缩影。“以前当值班员,盯好设备、做好报表就行。现在随着场站数量不断增多,加上电力设备需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特性,生产协调、人员调度、风险管控等压力扑面而来。”曾志平坦言,最初他习惯凭经验做决策,“比如觉得某台设备‘快出问题了’,就安排检修,但往往要么白费功夫,要么错过最佳维护时机”。
转折点源于集控数智系统的全面应用,通过系统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测与分析,不仅能精准定位需要优化的环节,提前推送维护提醒,还能为每台设备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彻底告别了“发电量靠天、故障靠猜”的被动局面。“数据从不说谎,它能反映最真实的生产状态,让决策更科学、更高效。”曾志平意识到,管理必须从“拼经验”转向“拼数据”。
但变革并非一帆风顺,在系统试运行阶段,需要导入大量历史生产数据,部分职工产生了抵触情绪。“大家觉得这项工作太麻烦,数据量大、耗时长,还时常出现数据出错的情况,一旦出错就可能影响整体工作,牵一发动全身。”为推动转型落地,曾志平带头学习系统操作,手把手指导,通过“数据优化流程、效率提升减负”的实际效果,逐步打消了大家的顾虑。
如今,集控数智系统已成为公司安全生产的“智慧大脑”,不仅让决策更精准,也提升了现场作业人员执行力,单个场站运维人员数量得以进一步精减。“管理升级不是简单‘减人’,而是通过优化配置,让工作效率更高。”曾志平说道。而他自己,也在这场转型中实现了成长,从“埋头干活”的执行者,变成了“统筹协调”的管理者。
“新锐兵”杨文彪:从“按章操作”到“创新攻坚”
在仿真培训室里,90后青年职工杨文彪正专注操作风机仿真系统,开展故障处理模拟训练。他轻触仿真平板,虚拟故障点即刻显现,结合系统提示与专业知识储备,迅速规划出最优解决方案。“过去复盘机组故障,必须停机实操,往往要损失数小时发电量。如今有了仿真系统,各类故障都能模拟演练,技能提升效率高,还能节省成本。”杨文彪笑着说道,眼神中满是对智能运维新技术的热忱。
2020年,刚从大学毕业的杨文彪入职江西大唐国际新能源有限公司,从基层的风电场运维员开启了他的职场生涯。刚入职时,他的工作多是按流程进行日常巡检,跟着师傅学习基础运维技术,做好岗位职责内的事务即可。然而,随着公司持续加大智能化建设投入,预试实验车、安全VR培训系统、物联网监测设备等一批智能装备相继落地应用,杨文彪敏锐地意识到:“新时代的风电运维,不能只靠‘出蛮力’,必须‘练技能’。”
为助力青年职工快速成长,公司搭建了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签订“师带徒”协议,制定为期一年的系统培训计划,从基础设备知识讲解到复杂故障处理实操,师傅全程跟踪指导,定期组织内部技术交流研讨会、现场教学实践活动,并积极鼓励职工参与各类技能竞赛,为大家搭建起交流学习、展现自我的平台。杨文彪主动把握成长机遇,先后参与升压站预防性实验培训、风机仿真操作培训,还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继电保护等专业知识,不断为自己的技术储备“充电”。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和突出的创新能力,杨文彪从一名普通的运维员逐步成长为公司风电运维领域的技术骨干。在技术钻研与成果输出上,他同样成绩亮眼。在《中国知网》等核心平台共发表《结合电子学技术的新能源一次调频主动测试系统开发与应用》等6篇论文,其中2篇荣获江西省电机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作为“技术达人”,他制作的《变桨减速机结构原理》《断路器合闸线圈更换》等教学视频被纳入新职工培训课程。2024年,在全国电力行业风力发电运维岗位技能竞赛中,他助力团队斩获“团体冠军”,个人也荣获“亚军”佳绩;2025年,他又荣获集团公司“优秀技术能手”称号。
“公司的智能化转型,为我们年轻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在这里,既能接触到行业新技术,又能将自己的创新想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谈及成长,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从初出茅庐、略显青涩的职场新人,到独当一面、技术过硬的行业能手,杨文彪的成长轨迹,正是公司智能化人才培养体系成效的最佳印证。
从70后的“主动突围”,到80后的“顺势而为”,再到 90后的“乘势而上”,江西大唐国际新能源有限公司的职工转型故事,正是能源行业智能化变革的生动注脚。在这场转型浪潮中,企业以技术创新开辟发展新局,职工以能力升级实现职业突破。如今,随着智能升级2.0战略的全面推进,更优秀职工将在绿电发展的广阔舞台上,续写属于新时代能源人的光彩篇章。
(江西大唐国际新能源有限公司: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