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三维破局 家校社协同聚力 横市镇中心学校立德树人的实践探索与深化路径
发布时间:2025-10-21 09:41:0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一、抓关键“点”:破痛点、解难点、强重点,让育人精准落地
教育的精度,藏在对“关键小事”的破解里。横市镇中心学校锚定管理痛点、难点、重点,以“点上突破”带动育人效能提升。以市局“四个人人”为指导,整体推进“人人学心理”课题,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构建了“预防-筛查-干预-跟踪”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设立“心灵驿站”心理咨询室,每月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档案。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周”活动,帮助学生疏导情绪压力。
1.破“心理焦虑”痛点:把“心育”做成“刚需课”
心理健康不是“可选项目”,而是学生成长的“必答题”。学校以市局“四个人人”为指引,构建“预防-筛查-干预-跟踪”四位一体心育体系:专职心理教师坐班“心灵驿站”,每月一次全员心理普查,为学生建立“一生一策”专属档案;心理健康课进课表、“心理健康周”进校园,让情绪疏导从“被动求助”变为“主动赋能”,筑牢学生成长“心理防线”。
2.解“手机管控”难点:既“堵得住”更“引得出”
面对手机“分散注意力、诱发沉迷”的难题,学校不走“一刀切”的极端,而是推行“疏堵结合”策略:校园内设手机保管柜“堵乱象”,课堂外开信息素养课“引方向”,同步联动家长签订《手机使用公约》、班级设“信息管理员”,形成“家校共管”闭环。实施一学期,课堂“抬头率”从65%升至95%,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率翻倍,真正让“指尖诱惑”让位于“成长活力”。
3.强“四特帮扶”重点:让“特殊关爱”不漏一人
针对“四特”学生(特异体质、特殊家庭、特异心理、特异行为),学校拒绝“粗放管理”,推行“分类施策+精准滴灌”:班主任定期家访记录《成长手册》,社区网格员联动开展“一对一”关爱;留守儿童有“代理家长”陪伴、周末兴趣班兜底,学习困难学生有“学业加油站”免费辅导,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被看见、被重视”的温暖。
二、串育人“线”:守主线、拓阵线、强辅线,让成长持续赋能
教育的深度,在于用“长线思维”串联起每一个成长环节。学校以“三线并行”为抓手,让育人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
1.守“思政育人”主线:让红色基因“活”起来
思政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沉浸式体验”。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肌理,开发“红色根脉”校本课程群——“云山故事”讲家乡英雄,“家乡变迁史”看时代发展;每周“国旗下讲话”邀请老党员、老干部“现身说法”,组织学生走进云山书院“实地感悟”,让思政教育从“课本里的文字”变成“心坎里的信仰”。
2.拓“实践育人”阵线:让劳动教育“实”起来
纸上谈兵的实践,不是真实践。学校构建“校内+校外”双轨实践体系:校内划分班级“责任田”,让学生亲手耕种、收获;校外联动农场、企业开展“插秧体验日”“小小消防员”等职业启蒙活动,寒暑假推行“社会实践护照”,要求学生完成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双任务”,让“动手实践”成为成长的“必修课”。
3.强“体艺育人”辅线:让特长发展“亮”起来
“五育并举”里,体艺是不可或缺的“亮色”。学校通过“体育节”“艺术嘉年华”搭建舞台,确保每位学生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一两项艺术特长;剪纸、戏曲社团聘非遗传承人当顾问,田径队、篮球队坚持“阳光体育1小时”每日打卡,让学生在奔跑与创作中,既练出“好体魄”,也长出“好气质”。
三、织协同“面”:建网络、造氛围、畅渠道、强赋能,让育人形成生态
教育的广度,在于打破“校墙壁垒”,构建“家校社同频共振”的生态。学校以“四维发力”织密协同网,让育人从“学校独奏”变为“社会合唱”。
1.建“齐抓共管”网络:让三方力量“聚”起来
家校社不是“各自为战”,而是“同向发力”的合伙人。学校成立“校-家-社”联动委员会,每月召开联席会议协调问题;社区开放图书馆、文化站当“第二课堂”,公安、市监部门定期整治校园周边环境,2024年通过“网格化”管理,化解涉校纠纷12起,安全隐患整改率100%,真正织就“安全无死角、育人无盲区”的防护网。
2.造“尊师重教”氛围:让教育温度“暖”起来
尊师重教不是“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自觉”。学校开展“最美教师”评选,本地媒体专题报道师德故事;“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听课、评教,架起“信任桥”;社区张贴“尊师公约”,公共场所对教师提供优先服务,让“尊重教师、重视教育”成为全镇的新风尚。
3.畅“矛盾化解”渠道:让问题解决“快”起来
涉校矛盾不怕“有”,就怕“拖”。学校推行“三级调解”机制:小事班主任“当场解”,复杂问题校组、家委会“合力解”,重大纠纷联村社、司法所“专业解”;同步搭建“线上诉求平台”,确保家长反映问题“24小时内响应、3个工作日内反馈”,实现“沟通零距离、问题零拖延”。
4.强“家长赋能”体系:让家长从“旁观者”变“合伙人”
家长不是“教育的旁观者”,而是“成长的同行者”。学校成立家长学校,推出《家长学习积分制度》,开设“青春期沟通”“情绪管理”等专题课,每学期覆盖1000余人次;线上微课每周推送育儿知识,“家长资源库”邀请医生、工匠等职业家长开“职业分享课”,让家长从“不懂教”变为“善陪伴”。
结语
教育是“点”的精准突破,是“线”的持续延伸,更是“面”的生态构建。横市镇中心学校以“点线面”三维育人模式,将孤立的教育环节拧成“一股绳”,让家校社力量合成“一股劲”,印证了“协同即效能、生态即质量”的育人真理。
下一步,横市镇中心学校将深化“教联体”机制,以数字化平台打破资源壁垒,让优质教育“流动起来”;持续完善家校社协同细则,让“同向发力”成为常态,真正实现立德树人从“面上结果”向“品质升级”的跨越,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横市方案”。(赵凌云、罗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