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高见教授谈“疼痛”:打破“忍痛”误区,优化疼痛综合管理策略

发布时间:2025-10-21 10:37:56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人人惧怕疼痛,但并非人人了解疼痛。疼痛,作为几乎所有人一生中都会经历的感受,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然而我们对疼痛的认知仍然存在很多误区。事实上还有许多人选择忍耐而非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疼痛真的“只是一种症状”?当疼痛来袭,是不是忍忍就过去了?忍痛的时间越长,忍痛的能力就会增加吗?世界镇痛日到来,南京鼓楼医院疼痛科主任、主任医师陶高见表示,忍耐绝非应对疼痛的良策,疼痛不会因强忍而消失,反而可能让急性疼痛逐渐转化为慢性疼痛,甚至引发身体多系统的连锁问题,“长期忍痛只会让身体陷入‘疼痛-应激-不适’的恶性循环,及时科学干预才是正确选择。”

南京鼓楼医院疼痛科主任、主任医师陶高见

疼痛也是一种病,专家提示:警惕疼痛“慢性化倾向”

“很多人面对疼痛时习惯‘忍忍就过去’,却不知这种忽视可能让急性疼痛转化为慢性疼痛,其对健康的隐形伤害远超预期。”陶高见介绍,疼痛对人体的影响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二者危害截然不同。陶高见表示:“急性疼痛多为突然发生,剧烈的急性疼痛会直接引发身体应激反应,导致心率加快、血压上升、血糖升高,严重时甚至可能诱发心血管意外。”

与急性疼痛的“猛烈冲击”不同,慢性疼痛的伤害更隐蔽且持久。陶高见表示,临床常用0-10(或0-100)分评分法评估疼痛程度,“0分为完全无痛,10分为可想象的最剧烈疼痛,不过判断疼痛严重程度相对客观的指标是睡眠”。他表示,短期睡眠不佳或许尚可承受,但若因疼痛长期失眠,生活质量会大幅下降,“我们临床所说的‘慢性疼痛三联征’,即疼痛影响睡眠、睡眠障碍加重情绪问题、情绪不佳又加剧疼痛,最终导致患者陷入‘疼痛-失眠-焦虑抑郁-疼痛加重’的困境。”

“传统认为‘疼痛只是疾病的症状,病好疼就消’,但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疾病。”陶高见强调,这一认知已经逐步成为医学共识。目前的疾病诊断体系中,已设有“慢性顽固性疼痛”等分类;更新的ICD-11疾病诊断体系更新增“慢性原发性疼痛”类别,进一步明确其“独立疾病”属性,“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因此对疼痛忍耐不可取,希望大家能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科学地进行治疗。”

他特别提醒,无论疼痛是否已经明确疾病或病因,只要疼痛持续尤其出现睡眠受扰、情绪波动,或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就应警惕疼痛的“慢性化倾向”,及时前往相应科室包括疼痛科接受专业评估与治疗。“早期干预不仅能有效阻断神经敏化的固定过程,避免疼痛陷入‘恶性循环’,更能帮助患者减少因长期疼痛导致的躯体损伤与心理问题,真正回归正常、高质量的生活。”

明确疼痛科室定位,遵循阶梯化治疗原则

随着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多数人已经意识到疼痛尤其慢性疼痛不是“忍一忍就过去”的小问题,但不少人面对疼痛时却陷入科室选择的迷茫:该优先找对应专科还是专门的疼痛科?

陶高见首先澄清了“疼痛科与其他科室存在竞争”的误区:“早期有人觉得‘其他科室也能看疼痛,没必要设专门疼痛科’,但实际上疼痛专科与其他临床科室更多是合作关系,核心差异在于诊疗侧重点不同。”他介绍,疼痛科门诊90%以上患者的主诉就是各类疼痛,在遵循临床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疼痛专科诊疗更聚焦疼痛控制与原发病的协同处理。部分原发疾病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压缩性骨折在疼痛科就可以病因学治疗;多数原发疾病则需要多科室共同合作。陶高见强调,对原发病不明确、专科治疗后疼痛仍明显,或疼痛本身就是主症的患者,疼痛科的规范诊疗体系能更好地满足需求。

谈及疼痛治疗,陶高见指出疼痛科遵循不断升级的阶梯化理念:“最早可追溯到1986年世卫组织提出的癌痛阶梯疗法,后来逐渐推广到非癌痛诊疗领域。随着临床实践的提升,部分中间阶段的治疗药物因效果与副作用的平衡问题,应用逐渐减少,阶梯体系更趋精简,适合不同疼痛程度的患者。”

陶高见指出,如今阶梯化治疗已从癌痛推广到所有疼痛类型,形成更完整的体系。而疼痛专科的核心治疗优势,在于药物之外的微创介入技术:“药物是各科室都能使用的基础手段,我们的核心技术是针对神经、椎间盘、骨组织和软组织的各类微创介入以及镇痛装置植入等技术。当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这些技术能实现精准干预,提高疼痛和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效率。”

而预防疼痛慢性化、减少复发,早期干预和日常防护至关重要。“所有慢性疼痛都是从急性疼痛转化而来,不存在突然出现的慢性疼痛。”他强调急性疼痛一定要及时处理,“既要针对原发病治疗,也要控制疼痛本身,尤其是重度急性疼痛,别等着‘忍到自愈’,否则容易发展为慢性疼痛。”若已发展为慢性疼痛,他建议患者要及时到专业机构就诊,“多数患者通过规范诊疗能有效缓解疼痛,若存在精神因素等影响,需要联合其他专科干预。”

陶高见最后提醒,面对疼痛不必迷茫或拖延:“当疼痛影响睡眠、情绪或日常活动,或经其他临床专科治疗后仍未缓解,就该考虑到疼痛科就诊。做好早期防护、选对科室、遵循阶梯治疗,才能真正摆脱疼痛困扰,守护生活质量。”

强协作、育人才、拓新局,多措并举助推疼痛学科发展

疼痛作为一类涉及全身多系统、病因复杂的症状和疾病,其诊疗常需跨越科室边界。如何通过科学的科室建设打破诊疗壁垒,提升疼痛诊疗的精准度与效率?陶高见分享了以多学科协作(MDT)为核心抓手的疼痛科建设路径。

“疼痛有原发因素与发展阶段之分,只有治原发病与控疼痛密切配合,才能有好效果。”陶高见表示,目前科室形成两种MDT模式:一是其他科室牵头,如肿瘤科主导肿瘤疼痛诊疗,疼痛科参与控痛;二是疼痛科牵头,联合相关科室开设专科门诊,科室既参与十余个外部MDT,也自主牵头两三个,“共同制定规范治疗计划,患者诊断效率与治疗效果显著提升”。

南京鼓楼医院疼痛科

此外,人才培养是科室持续发展的根基,“疼痛专科医生需掌握全身疼痛相关知识,培养周期长。”他强调,作为国内较早成立的疼痛专科,南京鼓楼医院疼痛科医生入职后先夯实“三基”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再聚焦专科特色,“我们以微创介入技术缓解疼痛,要教会医生管理原发病和基础病,应对药物副作用与各类并发症”。除专业能力外,人文关怀是重点,“要让医生学会站在患者角度思考,优化就医体验”。同时,医生还需适应智能化、互联网化医疗环境,兼具教学与科研意识,“不能只看病,要总结临床经验,通过科研优化治疗体系;对有潜力的医生,还会培养其基础研究能力,助力成为医学引领者”。

谈及学科未来趋势,陶高见结合临床实践给出具体判断:首先是重点人群疼痛诊疗,肿瘤已逐步慢病化,肿瘤疼痛发病率会持续上升;老龄化加剧,颈肩腰腿痛等慢性疼痛患者也会增多;其次是特定疼痛类型的变化,带状疱疹疼痛短期可能因老龄化上升,但长期随疫苗推广会逐步下降;而手术技术发展带来手术量增加,术后慢性疼痛诊疗需求也会增长。

除重点人群疼痛诊疗需求变化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学科内涵与外延的拓展。“过去疼痛科诊疗聚焦于疼痛控制本身,如今已实现多维度突破:对于局部顽固性肿瘤疼痛,不再局限于缓解疼痛,而是综合采用姑息性治疗手段直接处理肿瘤;同时,我们还将疼痛科的特色技术拓展应用到非疼痛疾病领域,像面瘫、多汗症、痉挛性斜颈这类非疼痛病症,也已纳入我们的诊疗范围。”陶高见说。

陶高见认为,当前是疼痛科发展的黄金期,“全国疼痛科发展迅速,未来会有更多技术与体系落地,提升疾病诊疗效果与效率”。他期待通过持续深化协作、培养人才,推动疼痛科更好服务患者,助力疼痛医学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