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活性生物有机肥破解土壤难题、激活作物丰产潜力

发布时间:2025-10-21 14:47:3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农业发展进程中,土壤贫瘠、作物增产难、资源消耗大等问题,曾是制约农户增收、农业提质的关键瓶颈。而一款新型活性生物有机肥的出现,正以突破性成效改变这一局面——它让河北沧州的中度盐碱地蜕变为沃土,让鹿泉的梨树、正定的甘薯、大棚里的西红柿与西瓜实现产量品质双升,用科技力量为农业绿色发展开辟新路径。

引智研发:国际协作孕育农业“黑科技”

这款肥料的诞生,源于一次聚焦土壤改良与作物增产的国际合作。在河北省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引智工作站的推动下,河北龙马宝稼肥业有限公司携手美国西部一大学院士团队,整合国际先进微生物技术,研发出新一代微生物有机肥料。

河北省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会长豆松林和美国合作的院士团队在Arizona Yuma沙漠试验基地查看作物长势

第三方检测数据显示,该肥料(干基)有机质含量高达25.96%,总氮、磷、钾分别为3.61%、3.25%、1.34%,总养分达8.2%,且无激素添加。它不仅能补充土壤养分,更具备调节生态平衡、改良土壤结构、防控土传病害等多重能力,从根源上为土壤健康与作物生长提供保障。

土壤焕新:盐碱地告别“贫瘠”标签

“以前这片盐碱地,种啥都长不好,浇水施肥都白费劲。”沧州黄骅市宫庄乡种植户郑国霖,对过去土地的贫瘠记忆犹新。那时的土壤泛着棕色,板结坚硬,作物根系瘦弱,肥力不足成了收成的“硬骨头”。

2025年9月,河北碧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这片地设为试验田,施用高效有机肥仅一个多月,土壤便迎来肉眼可见的改变:板结地块变得疏松,翻耕阻力大幅减小,土壤颜色也愈发鲜亮。沧州燕赵环境监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专业检测更给出科学印证——2025年9月26日至10月11日的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从8.2g/kg跃升至26.4g/kg,增幅超220%;全氮、全磷分别从0.78g/kg、2.46g/kg提升至1.62g/kg、3.05g/kg,仅全钾稳定在18mg/kg左右,彻底摆脱“贫瘠”困境。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曹妃甸试验基地。同为中度盐碱的夏玉米试验田中,每亩施用20公斤新型活性生物有机肥后,不仅土壤盐碱化程度得到有效缓解,玉米出苗齐、长势整齐,斑秃地块少,理论产量380.67公斤/亩,较对照增产7.03%。这为中度盐碱地的改良与作物增产提供了又一有力的实践案例。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研究员薛志忠与河北龙马宝稼肥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印堂一起查看曹妃甸试验基地玉米长势情况

生态优化:让土壤“活”起来,作物长得更健康

新型活性生物有机肥的价值,远不止补充养分。不同于传统化肥“重养分、轻生态”的短板,它依靠活性菌群的作用,能破除土壤板结、吸附盐碱离子、抑制有害微生物,全方位重塑土壤生态系统。

这种生态改善在鹿泉区梨树基地体现得尤为明显:施用肥料的试验区,土壤蚯蚓数量达35条,是对照区的3.5倍。蚯蚓数量的激增,直接反映出土壤透气性、保水性的显著提升。健康的土壤环境让梨树枝繁叶茂,最终实现亩产从3120斤升至4750斤,糖度从12.9增至14,商品率从75%跃至92%,清甜多汁的梨果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专家一行在鹿泉区梨树基地查看蚯蚓数量

资源高效:节水省肥两不误,增产实效看得见

在资源节约与产量提升的平衡上,这款肥料展现出突出优势:灌溉用水量能减少一半以上,极大缓解了干旱、盐碱地区的用水压力;同时,肥料有效养分在土壤中可持续发挥作用90天,无需频繁补肥,既节省肥料成本,又减少人工投入。

在产量提升方面,不同作物的表现同样亮眼:大棚西红柿每亩多收22.5%,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大棚西瓜每亩多收20.3%,瓜瓤鲜红、甜度十足;无论是瓜果类作物,还是其他品类,普遍能实现30%的增产潜力,彻底解决了农户“想增产却没办法”的困扰。

认知突破:甘薯“高产不降质”的新可能

正定县甘薯基地的实践,更打破了传统种植“高产必降质”的固有认知。过去,当地农户总觉得要想甘薯产量高,就得接受个头小、口感差的问题。但施用高效有机肥后,甘薯亩产从8625斤增至11530斤,增幅达33.7%,商品率却仍保持98%的高位。

“以前收的甘薯畸形多、卖不上价,现在个头匀称、口感软糯,收购商抢着要,一斤能多卖好几毛!”种植户的喜悦,道出了这款肥料带来的实际收益。这种“产量与品质双优”的突破,让更多农户看到了农业种植的新潜力。

未来展望:从技术突破到农业发展新动能

如今,沧州盐碱地的蜕变、鹿泉梨树的丰产、正定甘薯的提质,已不再是孤立的试验案例,而是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参考样本”。这款新型活性生物有机肥料正以“科技之力”破解土地资源瓶颈与作物增产难题,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供坚实的实践支撑。

河北龙马宝稼肥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印堂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优化肥料配方与施用方案,推动“土壤健康—产量提升—品质优化—收益增加”的良性循环。

从改良土壤到赋能作物,从资源高效到农户增收,这款新型活性生物有机肥正用实打实的成效,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随着这类绿色农业技术的广泛推广,将有更多农田实现“沃土养地、优产增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豆松林、李印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