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微腐败”需持续用力

发布时间:2025-10-22 11:48:4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乡镇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每一笔惠农补助、每一个民生项目都连着民心向背。乡镇纪检监察干部手中的纪法标尺,丈量的不仅是政策落地的精度,更关乎群众获得感的成色。唯有当好基层监督的“探头”、群众利益的卫士,才能掐断“微腐败”的苗头,守好千家万户的“钱袋子”。

“微权力”虽小,藏着“大隐患”。“微权力”存在滋生“微腐败”的风险,“微腐败”案值或许不大,却直接啃食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项目多、资金密、环节杂的特点,让每一个程序的疏漏都可能引发矛盾的导火索。而部分乡镇纪检队伍存在“人手紧、专业弱”的困境,大部分干部既管监督又兼办案,分身乏术,而有的对项目审计、资金流向等专业领域不熟,监督“抓不住重点”,加之乡村“熟人社会”的“人情网”“关系链”,往往让监督“抹不开面子”“下不了狠手”,导致监督沦为“纸上谈兵”,给权力寻租留下可乘之机。

治理“微腐败”,首在让权力运行“有章可循”。要从制度上为“微权力”划清边界,对重大决策、项目审批、便民服务等事项,逐一梳理流程清单,对廉政风险点“标红预警”,让乡镇纪检干部“按图监督”,村民“照图办事”。要强化“县乡村三级联动”监督模式,落实“四议两公开”程序,让“小微权力”全程晒在“阳光下”。还要强化技术赋能,以“基层小微权力一点通”平台为抓手,不断破解基层监督人力不足、范围有限的难题,还能打破时空限制,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查询政策依据、反映违规线索、跟踪办理进度。责任追究的刚性同样关键,对发现的问题实行“一案双查”,既查违纪当事人,也查监管责任人,以“责任倒逼”拧紧监督的“螺丝钉”。

基层监督的生命力在于群众参与。“微腐败”藏在群众眼皮底下,群众的眼睛既是“探照灯”,更是“显微镜”。要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监督者”和“阅卷人”,通过村务公开栏、村民代表大会、微信群等渠道,把惠民政策、资金流向讲清楚、说明白,打消群众“不想监督”的顾虑;简化举报流程、保护举报人信息,解决群众“不敢监督”的担忧;定期通报监督成果,让群众看到“监督有用”,激发“愿意监督”的热情。乡镇纪检监察干部更要带着“问题清单”下基层,以“入山问樵、遇水问渔”的谦逊心态,坐在农家炕头听“牢骚话”,蹲在田间地头问“烦心事”,让群众的“心里话”成为监督的“活线索”。当乡镇纪检监察干部的“专业监督”与群众的“日常监督”同频共振,就能织密“人人可监督、事事受监督”的立体网络,让“微腐败”无处遁形。

乡镇纪检监察工作,一头连着纪法威严,一头连着万家灯火。治理“微腐败”没有“休止符”,要把制度的笼子扎得更紧、把技术的手段用得更活、把群众力量调动得更充分,让“微权力”始终在规范轨道上运行,让乡村振兴的红利真正惠及于民。乡镇纪检监察干部作为“最后一公里”的守护者,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紧抓不放”的执行力,当好纪律的“前哨”、群众的“靠山”,让清风正气充盈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让民心暖流汇聚成基层治理的磅礴力量。(丘北县天星乡纪委:杨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