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在基层的三种“身份”

发布时间:2025-10-22 15:16:5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近年来,年轻干部群体中“走读式干部”“过客心态”等词语普遍暴露在大众视野中。“走读式干部”是指不深入群众,不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像一只只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迁徙的“候鸟”;“过客心态”是指“入乡而不随俗”“身在曹营心在汉”,与群众渐行渐远的一种心态。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年轻干部虽身在基层却不懂基层,他们往往把基层当作一个“镀金”的跳板,而非真心实意地服务群众,长此以往,损害的不仅是年轻干部自身的成长,更损害的是群众的利益。

“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广大年轻干部当以“种子”扎根、“梳子”梳难、“尺子”丈量的姿态,在广袤基层沃野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做一颗“种子”,向下扎根、坚持学习。种子只有向下扎根,才能更好地向上生长;干部只有扎根基层,才能更好地成长。年轻时期是汲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时期,须将学习当作一种责任、态度和习惯,打好扎实的基本功,不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广大年轻干部当以“向下”的谦卑姿态,始终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将书本知识与田野实践相结合。既要研读乡村振兴政策、基层治理理论等“有字之书”;又要向同事学经验、向身边党员求教意见,在日常工作中增长智慧;更要自觉坐到基层课堂的最前排,走进田间地头、村舍院落,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向群众学习“方言土语”,在实践中激发潜能、积累经验,做到厚积薄发、行稳致远。

当一把“梳子”,理顺民意、疏堵纾困。梳子的价值在于理顺纷繁,基层工作的精髓在于化繁为简。广大年轻干部要去基层做好一把梳子,把学历层次高、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等优势作为一个个坚强有力的“梳齿”,在推进基层工作中发挥优势、理顺脉络,勇于用专业知识为基层破疑解难,以“解剖麻雀”的精细、“事不避难”的担当,厘清问题背后的结构性矛盾,把情况摸透、把症结找准。敢于用冲劲闯劲为基层注入活力,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去探索新的工作路径和方法,打通基层“难点堵点”。善于用热情朝气维系好与群众沟通的纽带桥梁,在“走村入户”中走入群众“朋友圈”,在“开门问难”里开启群众“话匣子”,用心用情解决百姓“急难愁盼”,将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

握一把“尺子”,丈量初心,砥砺奋斗。乡村振兴已经踏上了历史新赛道,需要广大年轻干部手握“尺子”奔上乡村振兴赶考路,答好乡村振兴考卷。要以初心使命为标尺,心怀梦想深入基层,在考验中砥砺前行,练就过硬本领,答好考卷的第一题。要以群众满意度为量尺,量好“发展药方”,摸清村情实际,找准定位,因村施策,挖掘资源价值,发挥集体力量,以小搏大、由大变强,持续增强乡村发展活力,助力乡村振兴。要以清廉底线为戒尺,系好“第一粒扣子”,时刻检视自己、刀刃向内,严格抵制各种诱惑和腐蚀,在权力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真正把铁规矩、硬杠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江西省贵溪市樟坪畲族乡人民政府:雷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