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鹏华:八载深耕“枫桥经验” 调解润心筑牢和谐
发布时间:2025-10-24 10:54:5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公章落下的瞬间,剑拔弩张的矛盾双方握手言和,这样的场景,在“赖鹏华调解工作室”和长泰经济开发区调解中心已成常态。作为基层治理的“减压阀”,赖鹏华用八年时光,将“枫桥经验”的种子播撒在开发区的企业车间与居民社区,以刚正不阿的公道心、灵活务实的调解法,把一个个矛盾纠纷“硬骨头”化为“绕指柔”,成为群众口中“靠谱的调解员”、企业眼里“贴心的解纷人”。
“这份工作,现在对我来说是一种责任!”谈及八年调解生涯,赖鹏华的感慨里满是坚守。长泰经济开发区作为工业集聚地,外来人口多、企业密度大,劳资纠纷、工伤赔偿、搬迁补偿等矛盾隐患复杂多样。为破解这一难题,赖鹏华积极落实长泰区“三合一”全过程矛盾纠纷化解法,牵头构建“事前三项排查、事中三项解纷、事后三项回访”的闭环机制——事前通过企业走访、网格排查、群众反馈摸清隐患,事中依托调解工作室、企业联调、法律援助多元发力,事后通过电话回访、上门随访、满意度调查巩固成效,形成乡村与园区矛盾纠纷“一体化治理”的良性生态。

从2017年踏上人民调解岗位至今,赖鹏华已成长为长泰经济开发区调解中心主任,身上的荣誉也见证着他的付出:长泰“金牌调解员”“人民调解专家”“老中医专家”、矛盾纠纷调解能手、纠纷处置行家,同时还被聘任为“长泰区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长泰区特邀劳动争议调解员”。这些称号背后,是他扎根一线、啃下无数“硬骨头案件”的坚守,2025年调解成功的林阿州工伤赔偿案,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23年12月16日清晨,漳州某电器公司保安员林某,在上班途中行至兴泰路与兴达路岔口时遭遇交通事故,随即被送往漳州市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抢救。经诊断,林某为脑挫裂伤、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额颞顶枕部急性硬膜下血肿,住院治疗长达41天。交警部门认定事故双方负同等责任,人社部门认定其为工伤,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伤残一级,停工留薪期12个月。
然而,维权之路却布满荆棘。林某入职时已超法定退休年龄,企业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未缴纳医社保。2024年7月,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8月,林某向法院起诉,要求企业支付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共计90.43万元,并从2024年6月起每月支付伤残津贴差额与生活护理费近万元。
调解之初,双方立场尖锐对立。家属认为“上班途中受伤,企业必须担责”,除法定赔偿外,还提出精神抚慰金、长期护理费等额外诉求;企业则辩称“林某已获交通事故责任方90多万元赔偿,且双方是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无缴纳工伤保险义务,不应再额外赔偿”。多次协商无果,矛盾逐渐激化,家属情绪激动,企业也面临舆论压力。

“先解气,再解法。”赖鹏华深知,情绪对立时,道理难入耳。他先单独与家属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担忧与委屈,用“换位思考”安抚情绪;再与企业负责人座谈,既解读《民法典》中“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的法律规定,明确“交通事故赔偿不影响劳务关系补偿”,也从企业形象、社会责任角度分析僵持的利弊。“员工出事,企业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人情账;家属维权,也要考虑企业实际经营压力,合理诉求才能落地。”赖鹏华的话,让双方逐渐放下对立。
经过五轮沟通,家属主动降低不合理诉求,企业也同意承担部分补偿责任。最终,调解小组提出方案:企业一次性支付家属30.8万元,用于后续康复护理与生活补助;家属放弃其他诉求,不再就此事追责。签字那一刻,林某的家人握着赖鹏华的手说:“多亏您,我们不用再跑法院,生活也有了着落。”
如果说工伤赔偿案考验的是“法理与人情的平衡”,那么漳州某化工公司23名员工的搬迁补偿案,则体现了赖鹏华“批量解纷、高效维权”的智慧。2014年起,这23名员工便在某化工公司任职,2024年,企业因厂区搬迁与员工协商离职,却因经济补偿标准分歧陷入僵局。赖鹏华接到案件后,先梳理每名员工的入职年限、工资标准,再与企业沟通“搬迁补偿的行业惯例”,最终促成企业一次性支付55.36万元离职经济补偿金,23名员工均满意签字,未发生一起上访或诉讼。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用公道心架起‘连心桥’。”如今,在赖鹏华的带动下,长泰经济开发区调解中心队伍飞快成长,“小事不出厂、大事不出区、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实践,正为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筑牢和谐基石。而赖鹏华依旧奔波在调解一线,用每一次耐心沟通、每一份公正协议,书写着基层调解员的责任与担当。
(供稿人/单位:王文强、蔡宜容、长泰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