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工农融合辟新径 虚实相生育英才
发布时间:2025-10-24 13:28:0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知识传递有余、创新能力不足”“学科壁垒明显、交叉融合不够”“实践脱节产业、服务需求不精准”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华中农业大学深入推进“两新”人才培养基地(新农科2.0、新工科2.0时代英才培养基地)建设,工学院作为学校新工科建设的重要阵地,以“工农融合·虚实相生·人文合一”为路径,积极探索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为现代农业装备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新工科2.0引领下工农融合的学科建设
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紧扣学校新工科2.0建设要求,以信息科技、工程科技和生物科技赋能传统农科,推动学科专业动态优化。学院新增机器人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前沿专业,并依托“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构建“农业智能装备+动物、植物、微生物、信息”的交叉知识体系。通过深化科教融汇,学院将高水平科研平台如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油菜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柑橘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等转化为学生实践基地,推动学生成建制入驻科研一线,在真实场景中实现“干中学、学中干”。

在科研组织模式上,工学院以服务国家农业发展战略、解决行业产业难点卡点为目标,推行有组织科研。廖庆喜教授团队研发的油菜全程机械化装备、李善军教授团队创制的丘陵山地果园运输机、王巧华教授团队攻关的禽蛋智能检测技术与装备等,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在实践中形成了“边研究、边转化”的良性循环,助力农业产业链智能化升级。以有组织科研牵引学科交叉教学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开发农机导航技术与智慧农业应用,水稻、油菜养殖全程机械化生产虚拟仿真实验,种植养殖智能装备创新实践和系列乡村振兴案例课。
二、虚实相生的教学创新与能力跃升
工学院以教育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虚拟教研室建设为抓手,打破时空界限,建设系列虚拟仿真实验、线上线下结合一流课程,建成联动23所优势高校、127名成员、75GB高价值教学资源的跨地域、跨校际、动态开放的虚拟教研室,构建粮油作物耕种管收60余个作业场景,涵盖农业智能装备2200个知识点、2640分钟视频,形成存量共享、增量共建教学资源库的能力跃升平台,实施以真实场景驱动的“思政引领+教室主轴+云端辅助+实验室对接+工厂企业+田间地头”多元化教学,该虚拟教研室先后入选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典型教研方法和典型虚拟教研室。
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依托国家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科研平台和龙头企业等,通过制度赋能、平台支撑,固化创新训练场地、支持经费与运行模式,让教师改教法、让学生改学法,通过创新训练学分制、阶梯式实践项目与赛事耦合机制驱动创新能力突破。学生通过参与智能农机大赛、“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在赛教结合中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近5年,本科生累计承担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0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159项、华中农业大学SRF项目219项、在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26项,申报授权国家专利88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50余篇,彰显了“场景驱动、虚实相生”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三、人文合一的育人文化塑造
工学院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构建“红色工学、创新工学、文艺工学、书香工学、运动工学”五位一体的育人体系。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全覆盖,聘请81位“红色导师”导学导育,学院打造了“老师人人做导师,学生人人受关爱”的育人环境。品牌活动如“师生共读”“精工讲坛”“毕业巡游”等,不仅强化了专业认同,更深化了“勤读立耕、立己达人”的价值传承。
在五育融通实践中,学院通过“狮子山杯”体育赛事、心理情景剧展演、英语竞赛等活动,推动体育强身、艺术润心、耕读砺行。连续两年获全国心理情景剧一等奖,连续十年获校运会“精神文明奖”等荣誉,体现了工学人既具匠心品质又富人文情怀的全面发展追求。

立足新工科2.0时代,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通过工农融合的学科重构、虚实相生的教学创新、人文合一的文化涵育,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人才培养路径。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双新”融合,以“虚实相生”的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工学智慧与力量。
(图文: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廖庆喜、瞿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