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摆渡人”:刘琳与他的童年守护之旅 渡往万千光亮

发布时间:2025-10-27 10:12:1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生命的篮球,掷向何方?

那是一颗篮球,在南方潮湿闷热的午后划出弧线,撞击在简陋的篮球板上,发出沉闷而有力的回响。球场上的少年,汗水与倔强交织在眉眼之间,每一次奔跑和跳跃,都是对世界沉默的叩问。场边,一位年轻的老师静静伫立,他的目光没有停留在进球的瞬间,而是穿透了那副故作坚强的躯壳,触碰到了一个被困在孤独与愤怒中的灵魂。

许多年后,在湖南省武冈市极墨心理成长中心柔和的灯光下,刘琳或许还会想起那个球场,想起那个名叫小树的少年。那颗篮球,仿佛是一个隐喻,投掷出去,不是为了得分,而是为了搭建一座桥,一座通往孩子内心隐秘世界的桥。桥的这头,是教育者永不放弃的守望;桥的那头,是一个孩子等待被看见、被理解、被点燃的人生。从湘西南普通乡镇的讲台,到深圳东莞的前沿校舍,再回归故土,刘琳用二十八年的时光,执拗地扮演着“心灵摆渡人”的角色。他以心为舟,以爱为桨,将一个个被困在成长迷途中的孩子,温柔而坚定地,渡往属于自己的光明彼岸。

缘起:看见“冰山”之下那些无声的呼救

故事的最初,并非宏大的蓝图,而是始于最朴素的看见。

1977年出生于武冈市双牌镇的刘琳,大学修读汉语言文学,人生轨迹似乎早已注定与笔墨和教育为伴。19岁,他站上家乡乡村小学的讲台,成为一群留守儿童的老师。三年时光,粉笔灰染白过他的指尖,但更深烙印在他心里的,是孩子们眼底那片与年龄不符的沉寂与荒芜。“那时就发现,一些孩子由于缺少关爱,心理开始出现问题。”物质的匮乏尚可弥补,但情感的龟裂与精神的孤寂,却像悄无声息的暗流,侵蚀着稚嫩的心灵。

这份朦胧的感知,在1998年他南下深圳,担任一所民办学校德育领导后,变得无比具体和尖锐。那所学校,“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长期亲子分离的痛楚,在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上,演化成各种触目惊心的形态:怪癖、厌学、早恋、自残……他们用最极端的方式,向世界发出无声却震耳欲聋的呼救。

传统的说教在此刻苍白无力,甚至适得其反。刘琳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深藏在水平面之下,那是巨大的、不为人知的心理冰山。“教师与学生对话,要采取主动降维的方式,才能被共情、被接纳,才能减少冲突。”他摒弃了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姿态,选择俯下身,走进他们的世界。他开始“琢磨”他们,不是琢磨如何管教,而是琢磨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与恐惧以及行为背后的成因。

于是,便有了开篇那个篮球场的故事。面对叛逆却极具威望的少年小树,刘琳看到了他对抗世界背后的脆弱纽带——篮球。他自掏腰包1200元——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为16个孩子购置篮球服和球鞋。这并非一次简单的物质馈赠,而是一份无比珍贵的“看见”与“认同”。这份尊重,叩开了小树紧闭的心门。无话不谈的交流中,真相浮出水面:单亲家庭、社会习气严重的父亲、扭曲的成长环境……刘琳没有批判,只有倾听和引导。一年多的循循善诱,如春雨润物,小树内心的坚冰渐渐消融,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取高中。父亲登门道谢的那一刻,印证了刘琳教育理念的初步胜利:“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他点燃的,是小树内心那盏几乎熄灭的、对善与美好的相信之光。

深耕:护道者之责,于至暗时刻点亮微光

从深圳到东莞,十年光阴,刘琳“点燃”了一批又一批如小树般迷途的“候鸟”。2010年,他带着丰富的经验和深沉的使命感,回到武冈老家,在邓家铺镇创办了一所托管机构,学生主体,依然是留守儿童。

在这里,他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复杂性与隐蔽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远比想象中更为脆弱和曲折。学生张权(化名)的故事,至今让他唏嘘不已。这个五年级的男孩,将垃圾倒进同学课桌,面对询问,固执地认为全世界都在针对他。

刘琳再次运用了他的“降维沟通”艺术,将话题从错误本身巧妙地引向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在共情放松的氛围中,孩子心底最恐怖的伤疤被揭开:父母离异,长期与外公生活。而外公曾因故将他关在二楼,一整天不给饭吃。这件往事,成了吞噬他心灵的巨大阴影,滋生出“杀了外公,然后自己跳楼”的极端念头。他的生活细节无一不在呐喊:睡觉不脱衣、洗澡一小时、拒绝交流……这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用坚硬外壳自我保护的表现。

真相令人心碎。刘琳迅速行动,召集孩子父亲、外公,进行了一场长达四小时的家庭会议。当苍老的外公颤巍巍地向孙子道歉的那一刻,张权积压多年的委屈与痛苦如山洪般爆发,嚎啕大哭。那哭声,是创伤开始愈合的信号。此后,刘琳又细心地发现张权喜欢下棋,便常陪他对弈,组织比赛,满足其被压抑的思考与社交需求。慢慢的,坚冰融化,阳光照进,张权的行为和学业都有了显著提升。

这些经历让刘琳笃信:“我们是孩子的护道者,我们是帮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帮问题解决孩子。”每一个“问题”行为背后,都藏着一个亟待被解决的真正问题。教育者的职责,是穿越行为的迷雾,找到问题的根源,并用最大的耐心和智慧去修复它。他强调,“与其在孩子做错事情对孩子进行批评和教育,不如在孩子做对事情对孩子进行肯定和优势发挥引导,这样孩子才会有快乐和获得的体验感。”正向的激励,远比犯错后的惩罚更能塑造一个健康的灵魂。而对于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他亦有独到见解:“焦虑是成长进步的台阶,要接纳正常的焦虑情绪。”关键在于引导,而非消除。

远航:极墨之心,守护一城花开

个人的力量终有边界,但一份成熟有效的理念,理应被更广泛地传播和实践。近三十年的一线经历,让刘琳看到了区域性、系统化心理支持服务的巨大缺口。

2022年8月18日,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投资300余万元,带领核心团队,成立了武冈市极墨心理成长中心。名字“极墨”寓意深刻——“极致平衡,墨守善攻”。这恰是刘琳教育哲学的凝练:追求教育与心理的极致平衡之道,既要恪守育人初心与核心规律(墨守),又要主动出击,用专业方法去应对和解决万千变化的心理问题(善攻)。

中心以“助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光芒”为使命。为此,刘琳身先士卒,带领团队远赴北京、浙江、广州、河南等地求学取经,他本人更是多次进入清华大学深造心理学,展现出令人敬佩的笃行与执着。

两年来,极墨心理的足迹遍及武冈乃至邵阳:

· 87期线上线下家庭教育沙龙,为无数焦虑的家长支招,引领他们觉察问题,找到科学育儿方法,融化亲子关系的坚冰。

· 20场深入校园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从武冈一中、二中等名校到新东中心小学等,将心理健康的种子播撒进数万学子心田。

· 46期户外拓展与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心理减压、自我探索、团队协作”等活动,让孩子们在欢笑与协作中认识自我,释放压力。

· 3万册家长版和学生版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手册,进驻各个社区定点宣传以及发放宣传手册,大力宣传科普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知识,助力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 1000余名学生心理健康调研,初步了解了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形成团体报告,为后续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了方向。

覆盖超过60000人次。数字背后,是六万个可能被改变的关系、被抚慰的心灵、被点亮的未来。

这份卓越贡献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共青团邵阳市委青年文明号”、“武冈青年五四特别贡献奖”、“2023年度公益活动优秀爱心企业”等荣誉纷至沓来,极墨已成为当地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一面耀眼的旗帜。

渡人亦渡己,长路漫漫亦灿灿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艰巨工程,道阻且长。在家人和团队的鼎力支持下,刘琳肩负着巨大的压力与责任,坚定前行。面对是万千家庭的期盼,他眼神清澈,步伐沉稳。

因为他内心炽热:他热爱这项事业,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每一个孩子脸上绽放出本该属于他们的、纯粹的笑容。“孩子是一切的未来,既是家庭责任,学校责任,更是社会责任。”他深知,改变一个孩子,就是改变一个家庭;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进而形成社会共识,是一场需要持久努力的“马拉松”。

从用篮球叩开心扉的年轻教师,到统领专业团队的心理成长中心创始人,刘琳用了二十八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从“育分”到“育人”、从“教书”到“育心”的深刻蜕变。他像一位永不懈怠的摆渡人,持续往返于心灵的此岸与彼岸,用专业与大爱,守护着童年的航程。

长路漫漫,但未来可期。因为每帮助一个孩子摆脱阴霾,迎向光亮,刘琳的人生价值,便也增添了一分璀璨的重量。这重量,让他和他的极墨团队,在守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星辰大海上,航行的更加坚定、从容。(武冈市委宣传部: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