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科学教育沃土 培育时代创新英才——六盘水市第二十三中学科学教育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5-10-28 09:57:1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科学教育是点亮青少年创新梦想、筑牢国家科技根基的关键路径。六盘水市第二十三中学(以下简称“廿三中学”)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深耕科学教育领域,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与模式探索,构建起具有区域示范意义的科学教育生态,为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立志献身祖国科技事业的时代新人持续发力。

学校教师(左下)参加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第七协同组视频会议
一、顶层设计:锚定科学教育的“导航仪”
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始于清晰的顶层规划。廿三中学将科学教育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科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专题研究资源配置与政策落地。

中科院专家武向平到学校做科学教育讲座
学校制定《科学教育实施方案》《教学质量考评机制》等文件,明确“课程奠基、平台支撑、活动驱动、师资保障”的工作思路;同时通过《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课务负担监测机制》,为学生“减负增能”,让更多时间向探究性、实践性学习倾斜,从制度层面确保科学教育“落地见效”。
二、空间搭建:夯实实践教学的“硬基础”
先进的硬件设施是科学教育的“练兵场”。廿三中学持续加大投入,打造高标准科学教育实践空间:建成“实验室集群”,包含物理、化学、生物标准化实验室各6间,信息技术教室6间;配备编程机器人、脑科学—未来城市系统、3D打印机、无人机(含编程无人机16套、航空遥控无人机31套)等高端设备,所有设施全面向学生开放,为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提供坚实“硬件支撑”。

北京理工大学到学校开展“探秘宇宙·星梦启航”科学教育夏令营
三、课堂改革:激活素养培育的“主渠道”
课堂是育人的核心场域。廿三中学以“廿三高效课堂”为抓手,推动课堂从“知识灌输”向“素养培育”深度转型。

北京理工大学到学校举行科学教育夏令营开营仪式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在智能机器人、3D打印、创意编程等课程中,全面推行项目式学习: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围绕“机器人完成特定指令”“3D打印解决实际问题”等真实任务,自主设计、动手实践、迭代优化,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中融合STEAM知识,批判性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四、评价激励:树立全面发展的“风向标”
打破“唯分数”的评价桎梏,廿三中学构建多元化科学素养评价机制。

学生在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
-学生评价:不仅关注竞赛获奖,更看重科技社团参与度、项目研究表现、实验创新能力,通过成长档案全面记录素养提升轨迹;
-教师评价:将课程开发、竞赛指导、成果产出纳入绩效考核与评优评先,建立质量评估反馈机制,推动科学教育持续改进。
五、成效彰显:结出科学教育的“金果实”
经过数年深耕,廿三中学的科学教育成效显著,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方共赢。
(一)学生成长:学业与素养“双提升”
近三届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各科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2025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93.47%,特控线上线率39.69%,600分以上17人,物理、历史方向最高分均居全市首位,3名学生通过强基计划考入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武汉大学。
学生科学素养全面提升,在各级科技竞赛中斩获佳绩:获“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5人次,“飞向北京·飞向太空”、贵州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赛事中累计获国家级奖项12项、省级奖项35项,2025年贵州省无人机比赛11人获奖。
(二)教师发展:专业与科研“双丰收”
教师实验教学技能、科创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在中小学教师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中获省市级奖项23人次;学校承担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委员会课题《三新背景下县域普通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研究》,编撰《普通高中实验教学资源集》,发表学术论文8篇;2023-2025年科学学科课题立项市级26项、区级49项、校级74项,教师获国家专利5项。
(三)学校品牌:特色与影响“双凸显”
科学教育成为学校核心特色,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贵州省科普特色学校”等荣誉;九届高考中本科输送率连续八年提升,累计向清华、北大输送7名学子,向省内外高校输送7000余名毕业生,被多所知名高校定为“优质生源基地”,成为区域科学教育示范标杆。

中国科学院专家组到市二十三中调研指导科学教育工作
六、未来展望:迈向科学教育新征程
对标新时代科学教育要求,廿三中学清醒认识到在课程动态更新、跨学科融合、师资前沿能力提升等方面仍需突破。
下一步,学校将重点推进四项工作:
一是实施“科学教育师资深蓝计划”:联动顶尖高校、科研院所,选派骨干教师参与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研修,提升“高精尖”指导能力;
二是启动“未来课程迭代工程”:建立课程动态更新机制,将碳中和、人工智能伦理等热点转化为课程资源,保持课程时代性;
三是深化“科学教育评价改革”: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精细化记录学生探究过程,构建科学素养评价模型;
四是拓展“科学教育共同体网络”:加强与社区、企业、媒体合作,打造“社会大课堂”,营造全社会支持青少年科学教育的生态。
科学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六盘水市第二十三中学将始终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务实的作风深化科学教育改革,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国家科技发展的人才根基,贡献“廿三力量”。(六盘水市第二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