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三维赋能”织密就业服务网,书写高质量就业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10-29 13:30:3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从迷茫焦虑到拿到心仪offer,多亏学院‘一对一’的求职辅导和精准推送的岗位,帮我少走了很多弯路!”近日,三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25届毕业生小李顺利入职一家科技企业,谈及求职经历,他对学院的就业服务赞不绝口。这一暖心场景,正是学院创新构建“精准化·协同化·情感化”三维赋能促就业工作模式的生动缩影。

面对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规模增长、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凸显、学生“慢就业”心态蔓延等挑战,三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打破传统粗放式就业服务局限,将“精准”“协同”“情感”三大理念深度融入就业工作全流程,近三年成功立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2项,与15余家行业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开发优质岗位800余个,毕业生去向落实率逐年稳步提升,系统性破解人岗匹配效率低、就业资源分散、学生就业动力不足等难题,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就业答卷,为高校就业工作高质量开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信工方案”。

一、精准化赋能:数据驱动,让“人岗匹配”更高效

为打破“大水漫灌”式信息推送的弊端,学院首先从“数据”入手,为每位学生建立“一生一策”动态就业档案,全面收录学业成绩、技能证书、职业测评结果、求职意向等信息,形成覆盖学生全维度的“就业画像”;同时搭建企业需求数据库,系统收集企业招聘信息、岗位要求、行业发展动态,构建起“学生-岗位”双向数据池。

针对学生求职技能短板,学院还联合企业HR专家开设“模拟面试”系列工作坊,围绕简历撰写、面试技巧、职场礼仪等开展小班化、实战化培训。“老师会结合企业真实招聘案例,手把手教我们修改简历、模拟面试,连眼神交流、肢体动作这些细节都不放过。”参与培训的学生小张说,正是这些“接地气”的指导,让他在面试中脱颖而出,成功拿到了心仪企业的offer。

二、协同化赋能:生态共建,让“就业渠道”更宽广

优质就业渠道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为此,学院主动打破校园与社会的壁垒,构建校企协同就业育人共同体:在校企合作层面,推动校企合作从“单向采岗”向“双向赋能”升级,与企业共建“项目制创新班”,将企业真实项目嵌入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实战中提升技能、积累经验,实现“教学-实训-就业”无缝衔接;同时由院领导带队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与重点企业签订战略协议、共建就业实习基地,构建稳定的“企业生态圈”,定期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参访,直面面试官、体验企业文化,增强求职针对性。

三、情感化赋能:全程陪伴,让“就业服务”更温暖

“就业不仅是找一份工作,更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成长节点,需要我们用真心、耐心陪伴他们度过这段关键时期。”学院就业联络员程功塾老师的话,道出了情感化就业服务的核心。

学院将就业服务从“事务性办理”升级为“成长式陪伴”,把服务重心下移到“学生社区”,辅导员定期“值班坐诊”,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一对一”咨询;针对就业困难学生,建立困难帮扶台账,实施“承包到人”的全程陪伴式辅导,从简历修改到模拟面试,从心理疏导到岗位推荐,做到“不就业不脱钩”。

如今,三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三维赋能”促就业工作模式,已成为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强引擎”。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在跨学科协同培养、毕业生职后追踪反馈等方面持续探索,不断提升就业服务的精准度与温度,助力更多学子在职业生涯中扬帆起航,为信息技术领域输送更多“懂技术、能干事、肯担当”的高素质人才。

(张玉森、三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