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

发布时间:2025-10-31 14:42:0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宜都幸福渠灌区:五维联动打造全国灌区建设样本

2024年6月,宜都市幸福渠灌区成功入选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灌区锚定“灌区整治、多元融资、数字赋能、专业运维、市场激活”五维联动路径,构建起“资金-技术-管理-市场”协同推进的现代化建设体系,不仅补齐了区域水利设施短板,更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灌区高质量发展经验,为全国同类灌区建设提供了“宜都方案”。

灌区整治,筑牢农业发展“水根基”

“以前灌区设施年久失修,灌溉靠天等水,现在渠水直接流到田间,种庄稼心里更有底了。”望着自家连片的稻田,宜都市聂家河镇农户李师傅满脸笑意。这一变化,源于幸福渠灌区实施的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

该项目以“一条道、一渠水、一张网、一路景”为目标,累计整治渠系80.29公里,新建、改造渠系建筑物153处,并同步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后,灌区恢复灌溉面积1.3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8万亩,年节水能力达550.4万立方米,年增灌溉效益超1000万元。其中,熊渡水库至望城岗水库的通水时间从60小时缩短至25小时,水资源输送效率大幅提升,区域粮食安全、防灾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水动力”。

多元融资,1.83亿资金保障项目落地

“1.83亿元的总投资,单靠政府投入远远不够。我们创新‘政策红利+银行贷款’投融资模式,让资金难题迎刃而解。”宜都市幸福渠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破解资金瓶颈,幸福渠灌区坚持“两手发力”,充分撬动多方资本参与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成功获批特别国债资金4120万元、中央资金1466万元、省级配套资金294万元;同时,通过整合水利资产,由国有平台公司宜都市乡村振兴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向农发行融资11120万元。

“长期低息贷款有效弥补了资金缺口,国债资金则发挥了政策撬动作用,多渠道资金‘拧成一股绳’,确保了工程顺利推进。”该负责人补充道。

数字孪生,智能调度实现“一水多用”

“通过这个系统,我们能实时看到灌区水位、流量和土壤墒情,精准调配每一方水。”在幸福渠灌区智慧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指着数字孪生系统屏幕介绍。

为提升管理智能化水平,灌区投资1300万元打造数字孪生系统,构建“感知-模拟-调度”一体化智慧管理体系。以凉水井520亩灌片为示范,搭建渠道灌溉、喷灌两大控制系统,实时采集数据,形成“需水监测—供水配置—配水调控—用水反馈”的智能灌溉闭环。

灌区以“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为目标,积极探索现代化建管模式。2025年以来,系统已为6.8万亩农田精准输水500万立方米,抗旱成效显著。同时,系统还兼顾望城岗水库应急补水和新桥河流域生态补水,实现“一水多用”,推动灌区管理从“人工经验”向“数字决策”转变。

专业运维,“以运营养运维”的可持续模式

针对传统灌区“重建设、轻管护”的痛点,幸福渠灌区创新采用“政府监管+国企运营”建管分离模式,将灌区及资产交由熊渡电业有限公司负责运维。依托水电设施运维、水资源调度等技术优势,该公司配置专业团队开展日常管护。

同时,深挖水资源价值,利用主干渠富余水量发电,2025年累计发电600万度,创收218.42万元;结合灌区生态景观和水利红色文化,策划“重走幸福渠”主题活动,接待游客增加收益。“主营业务降本+多元经营创收”的双路径,让灌区实现“以运营养运维”,公益与效益实现双赢。

水权改革,激活水资源实现“价值化”

“以前水用多用少一个样,现在用水权能交易,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能靠水赚钱。”宜都市水利和湖泊局负责人的话,道出了水权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作为南方丘陵丰水地区,通过灌区渠道直灌口,将水资源引流至堰塘进行存储调控。同时,灌区积极探索水权交易机制,创新推出堰塘“三权”分置模式,明确所有权在村、经营权在承包户、用水权在农户,并出台《农业用水权分配办法》《用水权交易细则》等文件,健全水权分配、流转、回购、监管制度。

截至目前,灌区累计完成用水权交易654.97万立方米,交易金额达40.29万元,实现水资源从“静态闲置”到“动态增值”、从“零水价”到“价值化”的跨越,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改革样板。(宜都市水利和湖泊局:杨东、李政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