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产教联合体赋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5-11-03 11:38:1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校企协同不深、资源对接不畅、实践导向不足”等瓶颈。市域产教联合体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院校支撑、多元参与”为架构,整合区域内产业资源、院校资源、政策资源,为“三教改革”提供了“需求对接、资源供给、实践落地”的一体化平台。据统计,目前已建成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大大推动了教师企业研修、教材开发和教学场景搭建等,成为破解“三教改革”痛点的关键力量,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教师改革:联合体构建“校企互融”的师资培育新生态
教师是“三教改革”的核心主体,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打破校企壁垒,构建“双向流动、协同培育、实战提升”的师资建设体系,解决职业院校教师“产业经验缺失、技术能力滞后”的难题。
(一)双向流动:建立校企人才互通机制
联合体牵头制定相关政策,推动“院校教师下企业、企业专家进课堂”常态化。一方面,要求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每五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在联合体企业实践,参与技术研发、生产管理等工作,企业为教师配备“产业导师”,提供实践项目与技术指导;另一方面,联合体遴选行业领军人才、技术骨干、能工巧匠,颁发“产业教授”“企业导师”聘书,纳入院校师资库,承担实践教学、项目指导等任务。
(二)协同培育:打造“岗课赛证”融合的师资培训体系
联合体整合院校优质教育资源与企业先进技术资源,构建“分层分类”的师资培训体系。针对新入职教师,开展“企业认知+教学能力”双轨培训,组织参观联合体龙头企业生产线,掌握行业发展趋势;针对骨干教师,举办“技术攻关+教学创新”研修班,围绕产业痛点设置培训模块,如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制造运维等;针对教学团队,开展“岗课赛证”融合培训,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与企业岗位需求,提升教师课程设计与实践指导能力。
(三)评价激励:完善“校企双评”的师资考核机制
联合体打破传统“重科研、轻实践”的教师评价体系,建立“校企双维度”考核机制。院校层面,将教师企业实践成果、校企合作项目成效、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企业层面,由联合体企业对教师实践表现、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评分,考核结果与教师职称评定、绩效奖励、评优评先挂钩。
二、教材改革:联合体搭建“动态更新、岗教对接”的内容供给体系
教材是“三教改革”的重要载体,市域产教联合体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技术更新为核心、岗位标准为依据”,推动教材从“静态滞后”向“动态适配”转变,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岗位要求”精准对接。
(一)需求调研:精准把握产业与岗位需求
联合体建立“产业需求定期调研”机制,由政府牵头,联合行业协会、龙头企业、职业院校组建“教材开发指导委员会”,每季度开展产业调研,分析区域产业布局、技术发展趋势、岗位能力需求,形成《市域产业人才需求与教材开发指南》。针对重点产业,如装备制造、轻工产业、数字经济等,细化岗位能力清单,明确教材内容的核心模块与技术要点,确保教材开发“靶向精准”。
(二)动态更新:建立教材与技术同步迭代机制
联合体依托“产业技术信息平台”,实时跟踪行业技术更新与岗位标准变化,建立教材“动态修订”机制。对核心教材,每1-2年进行一次修订,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材内容;对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实现“按需更新”,根据企业生产需求与技术升级,及时补充或替换教学模块。同时,开发数字化教材资源库,整合微课、视频、虚拟仿真资源等,与纸质教材配套使用,通过联合体共享平台向院校开放,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三、教法改革:联合体打造“场景化、实战化”的教学实践体系
教法是“三教改革”的落地关键,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搭建“真实岗位场景、企业实战平台、协同教学机制”,推动教学方法从“理论灌输”向“实践育人”转变,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职业竞争力。
(一)场景化教学:构建“教室-车间”无缝衔接的教学空间
联合体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校企协同教学基地”,将企业生产线、研发中心、项目现场转化为“实景课堂”。在基地内,按照企业真实岗位布局设置教学区域,配备与企业同步的设备设施,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如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中,学生直接在联合体企业的汽车4S店实训,参与车辆保养、故障诊断等真实任务;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学生在联合体酒店参与客房服务、餐饮管理等实践。同时,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搭建“数字孪生车间”“虚拟实训平台”,模拟高危、复杂的生产场景,如生产、高空作业等,实现“安全实训、高效教学”。
(二)项目化教学:推行“以产带教、以教促产”的教学模式
联合体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技术攻关任务为载体,推行项目化教学。由企业发布项目需求,院校组建“学生项目团队”,在院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项目调研、方案设计、实践实施与成果交付。项目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联合体定期举办“校企协同项目教学大赛”,评选优秀项目教学案例,推广先进教学方法,激发师生参与项目教学的热情。
(三)“岗课赛证”融合:建立教学与职业发展的衔接机制
联合体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行业竞赛要求融入教学过程,构建“岗课赛证”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对照证书标准与岗位能力要求,调整教学模块与实训内容,确保学生“学完即能考证、考证即能上岗”;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行业竞赛项目,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联合体定期组织“职业技能竞赛”“证书培训考核”,为学生提供竞赛指导与考证服务,同时推动企业认可竞赛成果与证书资质,将其作为录用与晋升的重要依
四、实践成效:市域产教联合体赋能“三教改革”的多维突破
从全国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实践来看,其对“三教改革”的赋能成效已逐步显现,在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能力提升、产业服务能力等方面实现多维突破。在人才培养方面,联合体推动“三教改革”后,学生岗位适应期平均缩短3个月,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从改革前的68%提升至92%,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才支撑。在教师发展方面,参与联合体实践的教师,其教学能力与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教师教学成果获省级以上奖项数量同比增长50%。在产业服务方面,联合体通过“三教改革”,推动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项目,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企业培训员工,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未来,市域产教联合体需进一步强化“协同性、创新性、服务性”,持续为“三教改革”注入动力。一是完善政府统筹机制,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破解校企协同中的利益协调、资源共享难题;二是强化数字化赋能,建设“市域产教融合数字平台”,实现师资、教材、教学资源的精准匹配与高效共享;三是聚焦新兴产业,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绿色低碳等领域,推动“三教改革”向新领域延伸,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人才;四是加强区域协同,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与跨省产业集群对接,形成“跨区域、一体化”的“三教改革”协同机制。
市域产教联合体赋能“三教改革”,是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随着联合体建设的不断深化,必将推动“三教改革”取得更大突破,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供坚实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职业教育力量。
作者简介:王飞(1983.11),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大学本科,副教授,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副处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项目编号:市域产教联合体赋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研究与实践,24YBA13,邵阳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资助课题
(作者:王飞、曾钦、阳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