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桥社区:科技赋能+意识觉醒,织密垃圾分类立体宣传网
发布时间:2025-11-04 09:24:4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近期,沈家桥社区持续深化多方联动机制,在安置房、工地、公共场所及共建单位四大场景精准发力,通过引入智能监控设备、创新激励模式等举措,推动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显著提升,让绿色环保理念真正融入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

安置房片区:科技加持,主战场焕发新活力
运宸府安置房片区作为社区垃圾分类的核心“主战场”,近期迎来智能化升级。社区在新增的 3处标准化分类投放点基础上,全面加装 AI智能监控设备,构建起“前端识别 +后台响应 +溯源管理”的智慧监管体系。这些设备可实时捕捉垃圾混投、满溢、落地等异常情况,通过后台监测,实现问题 15分钟内快速响应处置。

重点区域精准施策,分类理念全面渗透
针对辖区在建工地,社区联合施工单位升级“工地分类台账”,在临时分类收集箱旁增设宣传内容。志愿者每月结合宣传海报针对性讲解标准,目前工地垃圾分类知晓率保持 100%,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 85%。
大运河杭钢公园则延续“生态主题 +趣味互动”模式,在分类回收设备区域新增电子屏,滚动播放监控捕捉的居民正确投放瞬间与分类知识动画。本月联合少年宫开展的“垃圾降解小实验”活动吸引 300余人参与,通过直观演示让市民深刻理解资源循环价值,活动参与度较上月增长50%。

共建联盟聚力发力,意识转变成风尚
社区“分类联盟”持续扩容升级,形成多元共治新格局:社区联合共建单位打造“分类联盟”,工地企业提供宣传物资支持,学校组织“小小宣传员”进小区,医院开展“垃圾分类与健康”讲座,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宣传格局。

这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宣传模式,推动居民意识从“要我分”向“我要分”深度转变。
如今,沈家桥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率已明显上升,越来越多居民自发加入“桶边督导队”,以“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楼”的方式传递分类理念。从科技设备的精准监管到人文关怀的温暖引导,社区正以立体宣传网为支撑,让垃圾分类成为守护家园的自觉行动与文明风尚。